| 汉字 | 陆 金文“扬”字形义考 | ||||||||||||
| 释义 | 陆 金文“扬”字形义考“扬”字在青铜器铭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字。《金文语料库》所收铭器,“扬”字出现的频率共计338次,分别出现在21个诸侯国家的青铜器铭文中。但是,同为一个 “扬”字,其书写字形却有很大的差异,形体变化纷繁,表现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其字形进行分析,对其意义进行辨别。
《说文·阜部》: “阳,高明也。”指向阳明亮的地方。《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就指的此义。 其次说 “旸”字,《汉语大字典》说 “旸”是 “阳”的简化字。《说文》 : “暘,日出也。从日昜声。《虞书》 曰: ‘旸谷。’ ” 旸谷为 “日所出处,名曰旸明之谷。” (孔颖达疏) 日出之处在东方,《淮南子·地形》 : “旸谷搏桑在东方。”由此引申指太阳,蔡襄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 “薄吹消春冻,新旸破晓晴。”诗句中的 “新旸”即指太阳。在古籍中又称太阳为 “旸乌”。在青铜器铭文中,“旸”字只在 《冊旸宅鼎》 中出现过一次,作人名使用。[49] 再说 “扬”字,“扬”字在金文资料中是个常用字,其出现的频率高达338次,与之相比,“昜”字出现了50次,“阳”字出现了85次,“旸”字只出现了1次。由于 “扬”字出现的频率高,所以其字形也特别多,而且变化比较大,列举部分代表字形归类如下:
第一组字形以 “昜” 字来表示 “扬” ,是从甲骨文延续 下来的写法,属于古今孳乳字。貉子卣,宅簋等都是西周早期的铭器,所以字形仍采用古字形。前面分析 “昜”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太阳,可是在甲骨文中, “昜”却主要用作地名和方国名,如: ![]() (在昜)——合集20631,![]() ![]() (于南阳)——屯4529,这两条甲骨卜辞中的“扬”字皆为地名;![]() ![]() ![]() ![]() ![]() (王惟昜白 从)——合集646,这一条甲骨卜辞中的“扬”字作方国名, “白”即“伯”, “昜伯” 即昜方之伯, “ ”为昜伯之名。在甲骨文中 “扬”也可以用做“飞扬”义,但是却引申为“逃跑”, 比如:![]() ![]() ![]() ![]() ![]() ![]() (鬼方昜,亡祸,五月。)——合集8591。“亡祸”即“无祸”,鬼方逃跑了,没有灾祸,时间在5月[51]。铭器金文中 “昜”的意思与甲骨文的用法大相径庭。金文中以 “昜”字写 “扬”字的铭文有9例, 以 “ ”字写 “扬”字的铭文有2例, 主要都用为 “称扬、 颂扬”的意思,如: 《貉子卣》 的 “貉子对 (扬)王休”, 《螨鼎》 的 “对 (扬)”, 《伊簋》 的 “对昜(扬)天子休”。 《五年师簋》 的 “敢昜(扬)王休” 《敔簋》 的 “敔对昜(扬)王休”[52]等等。没有一例用为地名或者 “飞扬”义,与甲骨文的用法截然不同; 与其字形体现的本义也不相同。第二组字形从丮从日,或者从丮昜声。丮像人屈身跪地,跽而双手捧日之形。其基本义是高升或使高升。用于抽象的意义,引申为精神或情绪高涨。《诗·小雅·沔水》 :“鴥(yú)彼飞隼(sǔn),载飞载扬。”鴥是疾飞的样子,隼为一种猛禽,载在此用作动词词头,而 “扬”字就为高升或使高升之义。《说文·手部》释 “扬”为 “飞举也。”应该就是指的本义。但是,在铭器金文中,从丮从日和从丮昜声的 “扬”字,全部释为 “称扬、 颂扬”的意思, 没有例外。 比如: 从丮从日的例子共有9例: 《令鼎》: “令对 (扬)王休”; 《荣簋》 : “对 (扬)天子休”; 《相侯簋》 : “殳 (扬)𥎦(侯)休”; 《恒簋盖》: “敢对 (扬)天子休”; 《寓卣》: “寓对 (扬)王休”; 《次卣》 : “对 (扬)公姑休” ; 《匡卣》 : “对 (扬)天子不(丕)显休” ; 《殷簋甲》 : “敢对 (扬)天子休”。 从丮昜声的例子共有16例: 《小臣宅簋》的 “(扬)公白(伯)休”; 《耳尊》 : “ 师耳对(扬)𥎦(侯)休”; 《段簋》: “敢对(扬)王休”; 《县妃簋》: “县妀每(敏)(扬)白(伯)屖父休”等。 从丮昜声, 而 “昜”写为 “ ”的有26例, 如 《盂卣》: “盂對 (揚)公休”; 《殷簋乙》: “敢對 (揚)天子休”[53]等。第三组字形从丮从玉,或者从丮从日从玉,或者从丮从玉昜声。这一组字形,都像人屈身跪地,跽而高举宝玉之形,或者捧日 (张世超等著 《金文形义通解》上说: “日殆玉璧之象形……故从日从玉同意。”唐兰说 “像举两手向着太阳之形” )之形。“玉”字,词典上都释为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甲骨文的字形, 像三玉相連, 粹12 乙2327,中间的|, 是贯连玉石的线。金文以后的字形皆写为王,如: 縣妃簋 古陶 先秦货王古币 包山楚简 说文小篆[54]。从新石器时代起, “石之美”的玉就被人们所重视,《说文·玉部》列举了玉的五德: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 可以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所以 “古之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早在西周,玉就成了政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执玉版,诸侯执珪。群臣进见国君,在佩玉步行时得有节奏声,又用玉来祭祀神或殉葬,甚至服食玉屑以求长生不老。因此从丮从玉的字形,以跪地之人双手举玉,表敬事君主和奉揚君主之意。但是, 在金文中, 此组字形虽然有7例, 但是只有2例作 “称扬、 颂扬”义, 如 《簋》 : “对(扬)王休”。 另外的5例皆作人名, 如《扬方鼎》: “(扬)见(事)于彭”[55]。 从丮从日从玉的字形共58例。 其中隶定为“ (上玉下日) ”的有3例, 全部都表示“称扬、 颂扬”义, 比如 《师毛父簋》: “对 (扬)王休”等。 隶定为 “ (上日下玉) ”的计55例, 其中49例皆为 “称扬、 颂扬”义, 比如编号为12225的 《史密簋》: “对 (扬)天子休”; 5637号的 《作册睘卣》: “ (扬)王姜休”; 3068号的《作册大方鼎》 : “大 (扬)皇天尹大𠍙(保)𢔔”; 5903号的 《效尊》: “效不敢不迈(万)年𡖊(夙)夜奔走 (扬)公休”等。 另外的6例, 皆出自 《扬簋》, 作人名使用。 比如4242号 《扬簋》: “ (扬)𢱭(拜)手 首”; 4241号《扬簋》: “王乎(呼)内史史年册令 (扬)”等。[56]。从丮从玉昜声的字形, 其中的 “日”、 “玉 (王)”、和 “ ”三者的上下位子常常游动不定, 而以“日”符居上, “玉 (王)”符居中, “ ”居下为常见形式。 比如: 3131《方鼎》: “对 (扬)王令”; 《无㠱簋》 : “敢對 (揚)天子魯休令”等27器。 《敔簋》: “敢對 (揚)王休”等7器。 其他字形, 还有6种, 分别为 字7例, 如 《伯姜鼎》:“白(伯)姜对 (扬)天子休”等; 字9例, 如 《小子省卣》: “省 (扬)君商(赏)”等。 字2例, 如 《史墙盘》: “对 (扬)天子不(丕)显休令”等。 字15例, 如 《庚嬴卣》:“庚赢(嬴)对 (扬)王休”等。 字2例, 如 《竞卣》: “对 (扬)白(伯)休”等。 以上所列各例, 全部都是“称扬、 颂扬”义。 只有 字56例中, 54例为 “称扬、 颂扬”义, 如 《颂鼎》: “颂敢对 (扬)天子不(丕)显鲁休”; 另外2例为人名, 如《𠑇匜》: “白(伯)剣(扬)父乃或事(使)牧牛(誓)曰”[57]。第四组字形从宀从昜, 表示在朝堂之上颂扬君主。 如编号2098 《尊》 中的: “(扬)中休。”[58] 综上所述,金文 “扬”字主要作 “称扬、颂扬”义使用,少数用作人名。但是根据字形结构分析,金文中的这些用法当为引申义,《说文·手部》 : “飞举也”的解释比较符合字形的特点,故本义应为飞起、高升或使高升。也可以理解为举起。由此引申指举用、荐举; 显扬、传播; 称扬、称说; 掀播、簸散等义项。用于抽象的意义,引申指高涨。至于用为姓氏,或者地名,在甲骨文时代就有大量的用例可循,后世扬姓还成为大姓。 注释[1][9]徐仲舒.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959. |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