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 ) 甲骨文合集1667,殷 陟用於下乙。 按: 从阜从步,會登高之意。
 甲骨文合集6981,殷 雀[弗]其俟陟。
 甲骨文合集14792,殷 ……陟……
 甲骨文合集34287,殷 貞陟大于高祖。
 沈子它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330,西周早期 陟二公。
 班簋,殷周金文集成4341,西周中期 否(不) (畀)屯(純)陟。
 散氏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6,西周晚期 (以)陟。
 㝬簋, 殷周金文集成4317, 西周晚期 𠀠(其)瀕(頻)才(在)帝廷陟降。
 蔡侯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1,春秋晚期 上下陟 。
 古陶文彙編3.1291,戰國 陟。 按: 改阜爲人, 增 形以爲飾。
 朐忍令景君碑,東漢 三考絀勑,陟幽明矣。 按: 古文字“二足”之形隸變爲“步”,訛作“𡵯”。
 馮邕妻元氏墓誌,北魏 芻童來踐,牧豎斯陟,拱木易吟,悲風難息。
 元湛墓誌,東魏 至乃北游竭石,南陟平臺。 《説文》: “陟, 登也。从𨸏从步。 , 古文陟。 ” 古文字从阜从步。 古陶文改阜爲人, 增 形以爲飾。 《説文》古文同此。 “陟”本義指登高。甲骨文、金文皆此意。亦用爲人名。後世文獻又引申爲官員的升遷、提拔。
陟 (zhì)登也。从步、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