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旌节
1 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爲凭信。
《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郑玄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 孙诒让正义:「《後汉书・光武纪》李注云:『节,所以爲信也。以竹爲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爲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爲旌。』旌节,盖即以竹爲橦,又析羽缀橦以爲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节即放古旌节爲之,故郑举以相况。」 唐 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 2 藉以泛指信符。
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毛主席的旌节。」 3 旌与节。唐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
唐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旌节罗广庭,戈铤凛秋霜。」 《旧唐书・崔宁传》:「先时,张献诚与旰战,献诚屡败,旌节皆爲旰所夺。」 宋 岳珂《愧郯录・旌节》:「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於四方,则请而假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唐 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唐 杜甫《奉待严大夫》诗:「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回。」 4 指军权。
宋 乐史《广卓异记・出入六十年富贵》:「十拥旌节,两登相位,三掌邦计,再领盐铁。」 清 昭槤《啸亭续录・明相国》:「公於乾隆丙子、丁丑间即从征西域,久拥旌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