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殷簋甲,近出殷周金文集録487,西周中期
王乎(呼)内史音令(命)殷,易(賜)市朱黄。

秦公鐘,殷周金文集成263,春秋早期
(靈)音(徵)(徵)(雍)(雍)。

秦公鎛,殷周金文集成269,春秋早期
(靈)音(徵)(徵)(雍)(雍)。

戎生編鐘(四),文物1999年09期,春秋早期
用乍(作)寶(協)鐘。氒音(雍)(雍)。

徐王子鐘, 殷周金文集成182,春秋
其音, (聞)于四方。

曾侯乙鐘(下一2),殷周金文集成287,戰國早期
文王之詖(變)商。 爲音𦏴(羽)角。 爲音𦏴(羽)屖則之(徵)曾。

曾侯乙鐘(中三5),殷周金文集成325,戰國早期
穆音之商。 鐘之詖(變)(徵)。

曾侯乙鐘(中三2),殷周金文集成322,戰國早期
穆音之才(在)楚号爲穆鐘。

古陶文彙編4.101,戰國
匋攻音。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40,戰國
(舉)禱文坪(平)(夏)君子良、郚公子春、 司馬子音、 (蔡)公子𧱌各戠(特)豢, 饋之。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48,戰國
(舉)禱吾(郚)公子春、 司馬子音、 (蔡)公子𧱌各戠(特)豢,饋之。

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29,戰國
《君奭》 曰 “(襄)我二人, 毋又(有)合才(在)音”害(何)?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16,戰國
音聖(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墮(隨)也。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15,戰國
𥹢(聞)君子道則玉音, 玉音則型(形),型(形)則聖。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16,戰國
(辨)爲五音, (以)定男女之聖(聲)。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5,戰國
音出於生(性),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34背,戰國至秦
一室中有鼓音,不見其鼓,是鬼鼓。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西漢
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

張家山漢簡·脈書56,西漢
不此豫(預)治,且聞哭音。

漢印文字徵
李音。

漢印文字徵
單音。

漢印文字徵補遺
卜音。

史晨後碑,東漢
考之六律,八音克諧。

三老掾趙寬碑,東漢
蓋以爲垂聲罔極,音流管弦,非篇訓金石,孰能傳焉。

樓蘭殘紙·孔紙14.1(正),漢晉
……所加音問有違……

徐義墓誌陽,晉
技樂嘉音,非美人匪覩不看,潤洽之至,若父若親。

元朗墓誌,北魏
及至宿衛紫宫,忠懃之跡每彰;列侍丹墀,匪解之音克遠。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
清音帶冰而挺潔,素采映雪而流輝。

柳偘妻杜氏墓誌,唐
惠班恧令,文姬讓德斯爲矩,和音麗服心無取。

安延墓誌,唐
刊德音於玄石,庶弥久而無遺。

石經尚書,唐
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説文》: “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宫商角徵羽,聲; 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音”是在“言”之口形中添加指事符號而産生的分化字(非“言含一”),故古文字 “音”、“言”往往可以互用。“音”本指美化的人聲,《説文》 以“音”、“聲”互訓是詞義擴展的結果。春秋早期金文中“音”已用來指樂器發出的音樂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這樣的説法正與之相應。
“音”字雖源於“言”字,隸定方式卻有異,上部變成“立”。這使視覺區别效果更佳。

★常◎常


yīn表意,甲骨文象倒置的木铎形,上边是铎舌,振动木铎可以发出声音;金文、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音”。(一说金文、小篆从言,在口内加短横表示声音出于口,与“言”为一字分化。)本义表示乐音,引申为声音、语音、消息等。
【辨析】
❶以“音”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yīn:喑∣yìn:窨∣ān:谙∣ǎn:揞∣àn:暗、黯。
❷音/声 见368页“声”。

音·暗yīn·àn

音(yīn),金文是在“言”中加一点,指从口中发出的语音,属指事字,后由特指语音变为泛指各种声音,引申为音乐。音,本是独体字,与“日”、“立”无音、义联系。作意符生成的字很多,如意(心之音也)、韵、韶、竟、章等,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in
阴平:喑(万马齐喑)
愔(愔愔,安静无声)
去声:窨(窨井盖)
xīn
歆(羡慕)
暗(àn),既不是形声字,也不是纯正的会意字。右边的“音”与“荫”同音,故以其作替身。《左传·文公十七年》有“鹿死不择音”一语,杜预注:“音,所休荫之处。”《正韵》说:“音,於禁切,与荫通。”太阳(即“日”)处于休荫之处,自然暗淡了。从这个角度看是会意,“暗”省去左边的“日”,便与“音”一个样了。由其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an
阴平:谙(谙熟)
腤(烹煮鱼、肉等)
上声:揞(把药面儿等敷在伤口上)
去声:黯(黯然失色)
相关链接
暗,《五音集韵》(金)为“于锦切”,《集韵》(宋)、《韵会》(元)为“于金切,音‘音’,默也”。这可能是11世纪至13世纪的读音。但此音此义已转给“喑”了。

(yīn)

从言,含一。
【按】音,《説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聲指自然發出的聲音,音指有節奏韻律的聲音。音字從言取形,“一”以别義,“一”無義。

yīn

【析形】指事字。甲骨文字形言、音互用,金文字形从言,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
【释义】《说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征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本义是声音。又指音乐。[一锤定音]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indicative character.In Oracle音(yīn,sound)mutually promotes with言(yán,speak).In Bronze Inscriptions it is from言(yán,speak),but with a cross,which means sound音.
【original meaning】Sound,also referring to music.

*ɂiəm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屬皆从音。(三篇上)
長管樂器形,言之分別字。

(yīn)

,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属皆从音。”(於今切)
甲骨文中音和言同字,字形在西周铭文中开始有区别。于省吾云:“西周金文音字作,与言字作者互用无别,后来由于用各有当,因而分化。音字的造字本义,系于言字下部的口字中附加一个小横划,作为指事字的标志,以别于言,而仍因言字以为声(言音古通用,详鄂君启节考释)。”[1]金文秦公钟作,是在言的口中增一笔以别字。张舜徽云:“盖出于口谓之言,出于口而声有节奏或延绵不绝者,则谓之音。故其字从言含一,含一者,谓其声留于口低昂吟咏而未已也。”[2]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引申有音乐义。《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音部有五个属字:“响、韽、韶、章、竟”。如:“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韶,虞舜乐也。《书》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从音,召声。”

yīn

(9画)

【提示】曰中间的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yīn

9画 音部
(1) 音乐声;泛指一般声音: ~律|~准|八~|~响。
(2) 语音;特指音节: 口~|方~|配~|单~词。
(3) 读(某音):“仇”作姓时~球。
(4) 言语;消息: ~讯|福~|回~。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