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 甲骨文合集20057,殷 貞侯光若。
 甲骨文合集1380,殷 乎冓光芻。
 甲骨文合集15551,殷 光。
 甲骨文合集22157,殷 丁卯 (光)。 按: 下从女。
 宰甫卣,殷周金文集成5395,殷 王 (光)宰峀貝 (五朋)。 按: 下从女。
 獻簋,殷周金文集成4205,西周早期 乍(作)朕文考光父乙。
 邢侯方彝,殷周金文集成9893,西周早期
(辟)井(邢)𥎦(侯)光氒正吏。
 戎生編鐘,文物1999年09期,西周中期偏晚 今余弗叚灋(廢)其 光。
 梁其鐘,殷周金文集成190,西周晚期 用 光 (梁)𠀠(其)身。
 攻敔王光戈,殷周金文集成11151,春秋晚期 攻 (敔)王光自□。
 攻吾王光劍,鳥蟲書通考47頁,春秋晚期 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僉(劍)。
 中山王 鼎, 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𢖶(恐)隕社稷之光。 按: 下部人形兩側各綴加兩點。戰國楚簡帛文字常見這種寫法。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20,戰國 苛光以長 (則)爲左尹 (貞)。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07,戰國 苛光 (以)長 (惻)爲右<左>尹卲 (貞)。
 包山楚簡·遣策270,戰國 霝(靈)光之𦄾。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27,戰國 和其光, 迵其 (塵)。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2,戰國
(需): 又(有)孚, 光卿(亨),貞吉,利涉大川。 按:“ ”字或釋从子从夗。 應讀爲“耎”。“夗”、“耎”上古音均爲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
 詛楚文,戰國 光列威神。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96,戰國至秦 不見其光。
 秦印文字彙編 光。
 秦印文字彙編 鞏光。
 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合陰陽113,西漢 三而皮革光。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西漢 和其光。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466,西漢 未央光巷。
 居延新簡EPT52.371,西漢 第卅四𨼾長王漢光。
 漢印文字徵 滕光。
 增訂漢印文字徵 綦光。
 石門頌,東漢 炳焕彌光。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輝光篤實。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陰,東漢 下邳周宣光二百。
 涿縣磚刻,北魏 大魏正光二年□辛丑四月卅日戊戌。
 薛孝通敍家世券,北魏 著顯光華者,歷數百年。
 元敷墓誌,北魏 以正光三年二月廿二日終於治所。
 竇泰妻婁黑女墓誌,北齊 謙尊而光,貴□在我。
 田光山妻李氏墓誌,隋 京兆郡田光山夫人李氏墓誌。
 顔勤禮碑陰,唐 何以流光末裔。
 范重明墓誌,唐 興家紀其光紹。 《説文》: “光, 明也。 从火在人上, 光明意也。 , 古文。 , 古文。” 本从火、人。甲骨文、早期金文或从女,與“人”屬於同義换用。戰國晚期中山王 鼎下部人形兩側各綴加兩點, 與《説文》古文相近。 戰國楚簡帛文字也常見這種寫法。下部所从之“人”在楷書中演變爲“儿”。
光★常◎常
ɡuānɡ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火在人上之形,隶定为“光”。本义表示光明,引申为明亮、光彩、好处、时间、景色、平滑、裸露等。 【辨析】 ❶以“光”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ɡuānɡ:咣、胱、桄∣huǎnɡ:恍、晃∣huànɡ:晃、皝∣ɡōnɡ:觥。 ❷光/晃/煌 见160页“煌”。 光 (guāng)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光guāng(6画)
 *光guāng6画 小部 (1) 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火光等,即人的视觉能感知的电磁波。还包括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2) 明亮: ~明|~辉|~灿灿。 (3) 风采: 容~焕发。 (4) 荣耀;荣誉: ~荣|为国争~。 (5) 比喻恩惠、好处: 借~|叨(tāo)~|沾~。 (6) 景色;景物: 风~|观~|春~明媚|湖~山色。 (7) 滑溜: ~滑|磨~|这种纸很~。 (8) 裸露: ~头|~脚|~着身子。 (9) 完;尽;一点不剩: 精~|用~|一扫而~。 (10) 使发展: 发扬~大。 (11) 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顾|~临。 (12) 副词。只;单;仅仅: 不能~说不做|~靠我一个人怎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