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甲骨文合集11483,殷 貞翌[甲]申易日, 之夕月㞢食,甲, 不雨。
甲骨文合集30989,殷 ……見多食受……
牧共作父丁簋,殷周金文集成3651,西周早期 牧共乍(作)父丁之食𣪕(簋)。
父鼎, 殷周金文集成2194, 西周中期 父乍(作)寶食彝。
食仲走父盨,殷周金文集成4427,西周晚期 食中(仲)(走)父乍(作)旅盨。
上曾大子鼎,殷周金文集成2750,春秋早期 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
仲義員鼎,殷周金文集成2279,春秋 中(仲)義(員)自乍(作)食()。
新蔡葛陵楚墓·甲三243、269,戰國 (夏)戠牛, 酉(酒)食。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46,戰國至秦 月食者已致稟而公使有傳食,及告歸盡月不來者,止其後朔食,而以其來日致其食; 有秩吏不止。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32,戰國至秦 凡且有大行遠行若㱃(飲)食歌樂,聚具畜生,及夫妻同衣,毋以正月上旬午,二月上旬亥,三月上旬申。
嶽麓書院藏秦簡·占夢書42,戰國至秦 [夢]見犬者,行欲食。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食飲得毋衰乎?
張家山漢簡·脈書9,西漢 食即出,爲泄。
居延新簡EPF22.704,西漢 鄣卒趙圍,九月食三石二斗二升。
漢印文字徵 食欣。
漢印文字徵 齊食官丞。
史晨前碑,東漢 臣即自以奉錢,修上案食醊具,以叙小節,不敢空謁。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慕君塵軌,奔走忘食。
元壽安墓誌,北魏 依仁履義,發憤忘食。
元文墓誌,北魏 孝莊皇帝特加竉愛,永安二年封林慮郡王,食邑一千户。
段濟墓誌,隋 於時,新都草創,卜食伊瀍。
封忠簡妻王楚英墓誌,隋 義切斷機,恩深輟食。
崔暟墓誌陽,唐 閉門十年,寝食蓬藿。 《説文》: “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説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甲骨文从亼从皀(𣪕之初文), 象食物在器中。 或於“皀”兩旁加點會意, 如《甲骨文合集》30989“食”作“”。西周及戰國金文所从“皀”之下部變化較大。 《原本玉篇》“食”字下曰: “以飲食設供於人,亦曰食爲飤字也。”
食★常◎常表意,甲骨文、金文象食物在器中之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食”。本义读shí,吃的饭食、供食用的或可食用的(东西),引申为食用(吃)、俸禄、日月亏缺或完全被遮住的现象等;又读sì,引申为供养,拿东西给别人吃。《简化字表》据草书楷化,把“饣(食)”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饭(飯)、饱(飽)、馍(饃)。 【辨析】 ❶以“食”作意符构成的字多指食物名、与食物有关的动作和性状等,如“飧、饵、饷、饪、馋、饱、饥”。 ❷“日食”“月食”也作“日蚀”“月蚀”,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❸食/吃 见48页“吃”。 ❹食/饭 见100页“饭”。 ❺食/蚀 见372页“蚀”。 食shí(甲) (篆) 本为象形字,甲骨文上部的三角形,是盖;下部为盛满食物的餐具(与“豆”相似)。本义为食品,名词;引申,转作动词用。作意符生成的字大都与饮食有关,如饥、饱、餐、饭、饼、饿、饷等。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hi 阳平:蚀(腐蚀) 去声:饰(装饰) chì 饬(修整,整治) 食(9画) ❶shí ❷sì ❸yì
【提示】人和良的末笔原本均是捺,两个捺笔紧邻,为避重捺,良的末笔捺改点。 *食shí9画 食部 (1) 吃饭;泛指人或动物吃东西: ~堂|绝~|吞~|~草动物。 (2) 饭菜;泛指人和动物吃的东西: 主~|甜~|猪~|喂~|小鸟找~吃。 (3) 供人吃的: ~油|~盐。 (4) 地球上所见到的太阳或月亮部分或全部被遮住的现象: ~甚|日~|月~|日全~|月偏~。 另见sì(379页);yì(474页)。
*食sì9画 食部 〈书〉 (1) 给人吃;供养。 (2) 喂养动物。今作“饲”。 另见shí(367页);yì(474页)。
*食yì9画 食部 人名用字。郦食其(Lì—jī),秦汉之间刘邦的谋士。 另见shí(367页);sì(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