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首(頁)道 石破天惊,“衣”绽人初
释义

首(頁)道 石破天惊,“衣”绽人初


(甲)



(金)


唐·李贺有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惊天逗秋雨。”石破惊天的故事多么生动,多么出人意料,还是请吴承恩、曹雪芹他们去演绎讲述吧。本节要说的是它的姊妹篇“衣绽人初”,演绎下来一样生动、壮丽。

唐·李贺有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惊天逗秋雨”(《李凭箜篌引》)。石破惊天的故事多么生动,多么出人意料,还是请吴承恩、曹雪芹他们去演绎讲述吧。本节要说的是它的姊妹篇“衣绽人初”,演绎下来一样生动、壮丽。


甲骨文❶的“首”为象形字,原本是人的整个头部,但在长期的多人书写、契刻中,难免大走其样,虽然“相貌”丑陋些,但人头的标意却是千真万确的。甲骨文
❷的“首”,给人的头部增加了三根毫发,人头形象更加明确。“首”,殷墟卜辞用作人头,“甲辰卜出贞王疒首亡延”大概是说,甲辰这天商王外出因头痛就返回了。
金文的“首”也是象形字,将头的轮廓缩小,突出了人的眼睛,将原头上的三根毫发上移,形成发、额、目、眉的头部形状。 小篆的“首”将人头 (𦣻) 与巛(音顺,在这里是头发的标意)分离,向文字书写方向迈进。楷书的“首”将人头上标意为发的“巛”简作两点。
其实“首” 的本意与 “头”、“页” 是一样的,即标意为人的头部,只是在语言发展的情况下,在一些汉语语境的处理上有些差别,兹分述于下:
首,生人头先出,故曰“首”。《释名·释形体》:“首,始也”。首具有先、头、始等义,因此引申有首领、首相、首席、首级、首恶等双音词的词义。作为组字构件,从“首”组构的汉字有馗、馘、道、艏、縣、懸、纛等,凡从“首” 所组构的汉字都与 “头”和人头有关。
頭 (头),生人头先出,故曰头。頭为后起之字,从页,从豆,豆亦声,为形声兼会意字。豆为古代盛食物的高脚器皿,一般用作祭祀陈列,上部圆形,中部有颈,下有座,一个人半身雕塑似的。同时,豆又是男器的象征用字,故也被称为头。“豆”从页组构成“頭”,“頭”就成为人头或其它人的某些部位的标意符号。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当“首”不能完全、准确表述一定语境、语意的时候,“頭”便出现了。于是“頭”在一定语境下具有轻蔑的意蕴,不像“首”那样的贵气,那样的富有想象。
甲骨文的 “页” () 是一个刻意突出 “头” 的人。 金文的“页”() 头部的眼、 额、 发俱全。 小篆的“页”() 省去了人头部的发, 是一颗突出了 “目”的头。楷书隶作仅存“目”的頁,简为“页”。《说文》:“页,头也。”
页为头,而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张向外布展的与众不同的脸,因此便造就了诸如顶、项、烦、须、颁、顽、颅、领,寡、夏、夔等,大约不下70个与头脑有关的汉字。
页,用于书面页码是纸张作为汉字载体出现以后的事。因为书籍的每一页面,有 “文”,有 “眉”,有“目”,还有一张经过画妆了的漂亮脸蛋,它那美丽的轮廓,恰似一张张微笑的面孔向你绰约而来。而书册的扉页更是文人用武的平台,扉页与页眉是一片空地,为一域天赐江山,任凭你装饰点缀,脱缰驰骋,喜笑怒骂,纵横点评。

道,甲骨文未见,金文的 “道”,从 “衣”,从首,首在“衣”中,衣破人之欲出之象,为会意字。《说文》:“道, 所行道也。 从辵(辶), 从首。 一达谓之道。 古文道从首、寸。”许慎对“道”的析形是错误的、可笑的,释义也未免牵强附会,谬误迭出,唠唠叨叨并没有“道”出个什么名堂来,无异于胡诌。
许慎满以为 “”为 “行”字, 故有“所行道也”的牵强。 因误为“行”而又有“从辵”的附会。“古文道从首、寸”,说的是“导”,而并非“道”。“一达谓之道”,其实道路的“道”是道的引申,并非“道”的本意。岂知此“道”并非彼“道”,此道是人人都要经过的,但一不用“行”,二不用“止”(脚),三是用头,并且是特别忌讳“止”(立生)的。
《尔雅·释宫》: “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一达谓之道”是说此“道”是一通的,没有歧途,没有交叉,其本意也当隐指产道。而“道路”之义则是它的引申。其实这样的“路”并不是用“足”走出来的 。
甲骨文、 金文的 “衣”, 均写作 “ ”。 此衣是本指胞衣之“衣”,并非衣服之“衣”。金文的“道”是“衣”绽人出之象,实为妇人阴道、产道的“道”。“道”是胞衣绽破,头从产门而出的标意,这又是人的生殖常识,怎么能同“一达” 的“所行道也”道路的“道” 同日而语呢? 何况,甲骨文、金文的“行” 是十字路口的标意,十字路口放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是何“道”理?
“道”的本意是产门,是生命的通道。“道”是天然地通往生命的自由王国的唯一途径。其余统统都是它本意的引申。诸如:
(1)行走的道路: 铁道、岔道、便道、街道、巷道、过道、夹道等,《诗经·小雅·大东》: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2)水流的途径: 河道、渠道、下水道等。
(3)生理的通路: 尿道、肠道、食道等。
(4)正当的事理: 道义、道德,《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述说、谈论: 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三道四。
(6)好的生存环境:《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捍城。”
(7)思想、主张、学说: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然墨家之道,兼爱为本。”
(8)途径、方法、策略: 《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规律、法度、规则: 《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0)宇宙本体。宇宙万物变化万端,尤其是生命,人的生命更是奇妙无穷。所有这一切只是表象,东方文化的创始者们尤其是老子,从“玄览”中逐步悟出了“道”(注)。从这些“相”体悟到“相”背后的“体”或曰“本体”。由于它的存在状态超出了人类思维能力,不可言说,老子只好强名之曰“道”,这一称谓原于母体分娩和母系生殖崇拜的理性思维。《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圣哲老子将生命母体的“道”喻为万物之奥、万物之源、天地之根、众妙之门,是对玄览中悟出的“道”的进一步演绎与总结。《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可见,不可得,不可闻,但能生万物,所以道家崇尚自然,崇尚阴柔,崇尚顺从,崇尚静幽,崇尚守拙,“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史记·太史公自序》: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些都体现了“道”的宇宙万物本体之义。
其实,道家思想源于女性生殖崇拜,老子《道德经》中的“玄牝”、“谷神”皆为女性生殖器的语言符号。他提出的“道”最初是建立在对女性生殖能力的神奇认知上,然后推广到对宇宙万物生化形成的观察上,体现在《道德经》中对“道”的精微阐述上。
金文的 “道” (), 仍为衣破人出之象。 小篆(笵) 将 “衣” 恶作剧为 “辵 ” (辶)。 到楷书时,这个“道”就没有多少道理可讲了。
道是学不来的,道要凭自己的灵感去领悟。知天、知地、知人、知道,“知道”是最高、最深层次的体悟与认知。知道吗?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似乎应该把本节的标题做个调整:衣绽人初,石破天惊。道,出于自然,用于自然,是自然法则的体现。汉·荀悦《申鉴·政体》:“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 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道是宇宙万物万象变化的“本体”、“根”,也是人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道的作用,通过宇宙万物,主要是通过人类的行为永恒地演绎着人同一切生物的自然生命,演绎着人类的社会文化生命。“道”是隐在的,不可见的,然而它的力量一定要不断地外化,显化,物化,以至“道化宇宙”。这是宇宙自身不可抗拒的进程。人类一定要知“道”,要顺“道”而行,因为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 者,深矣,大矣。一个 “道” 字,既不显山,也不露水,却最为充分地展示出中华文化早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就一步到位地抵达了人类文化的至善至高境界,具有合天盖地、包容宇宙的心量,演绎出了人类人生的终极价值、精神家园。以至圣人孔子感叹人生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