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 甲骨文合集19813正,殷 丙申卜, 扶,  馬大丁用。
 甲骨文合集20630,殷 壬辰卜,王,貞令侯取馬宁涉。
 甲骨文合集20407,殷 貞馬方……
 甲骨文合集7350,殷 甲午卜, 亘, 貞共馬乎 。
 甲骨文合集10405正,殷 小臣叶車馬硪咢王車,子央亦墜。
 甲骨文合集33052,殷 壬辰今馬。
 馬戈,殷周金文集成10857,殷 馬戈。
 馬危卣,殷墟新出土青銅器179,殷 馬危。
 戊寅作父丁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594,殷 王 (唬) 馬 。
 召卣,殷周金文集成5416,西周早期 白(伯) (懋)父睗(賜) (召)白馬。
 作册大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760,西周早期 公 (賞)乍(作)册大白馬。
 羖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43,西周中期 王才(在)師 (司)馬宫大室。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4,西周中期 格白(伯)取良馬乘于 (倗)生。
 𧽊簋,殷周金文集成4266,西周中期 命女(汝)乍(作) 𠂤家𤔲(司)馬。
 公貿鼎,殷周金文集成2719,西周中期 賓 (布)馬轡乘。
 大鼎,殷周金文集成2808,西周中期 王召 (走)馬䧹令取誰(騅) 卅 (二匹)易(賜)大。
 晉侯蘇編鐘,近出殷周金文集録46,西周晚期 馬 (四匹)。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賓)豖 章(璋)馬兩(輛)。
 孟辛父鬲,殷周金文集成739,西周晚期
馬孟辛父乍(作)孟 (姞)寶 (尊)鬲。
 克鐘,殷周金文集成204,西周晚期 易(賜)克 (甸)車馬。
 大司馬簠,殷周金文集成4505,春秋早期 大 (司)馬孝术自乍(作)飤 (䀇)。
 走馬薛仲赤簠,殷周金文集成4556,春秋早期
(走)馬 (薛)中(仲)赤自乍(作)𠀠(其) (䀇)。
 平陽高馬里戈,殷周金文集成11156,春秋晚期 平𪤝(陽)高馬里鈛(戈)。
 司馬朢戈,殷周金文集成11131,春秋 司馬朢之告(造) (戈)。
 侯馬盟書185:9,春秋 馬□□。
 侯馬盟書85:14,春秋 馬□□。
 石鼓文·車工 吾馬既同。

𧊒壺,殷周金文集成9734,戰國晚期 或 (得) (賢) (佐)司馬賙。

𧊒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4, 戰國晚期 隹(唯)司馬賙訢(齗)詻(諤)戰(僤)㣽(怒)。
 宜安戈,近出殷周金文集録1180,戰國晚期 教馬重(董)史。
 燕王 戈, 殷周金文集成11305,戰國晚期 郾(燕)王 怎(作)行義自□司馬鉘。
 庚都司馬鐓,殷周金文集成11909,戰國 庚都司馬。
 噩君啓車節,殷周金文集成12112,戰國 女(如)馬女(如)牛女(如) (犆)。
 雍王戈,殷周金文集成11093,戰國
(雍)王亓(其)所馬。
 古璽彙編31,戰國 右聞司馬。
 古璽彙編48,戰國 右𨟻(將)司馬。
 古璽彙編64,戰國 右司馬鉨。
 古璽彙編293,戰國 日庚都萃車馬。
 古璽彙編3828,戰國 司馬。
 古璽彙編5538,戰國 司馬之府。
 古陶文彙編3.399,戰國 關里馬柉〈𣐌〉。
 古陶文彙編3.767,戰國 丹馬。
 古陶文彙編6.146,戰國 馬。
 三晉貨幣120,戰國 雝馬。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99,戰國 馬雝。
 燕下都東周貨幣聚珍282,戰國 馬雝。
 曾侯乙墓43,戰國 兩馬之䣛(漆)甲。
 包山楚簡·文書30,戰國
司馬之州加公孝偳、 里公隨 (得)受 (幾)。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28,戰國 大司馬 (悼) (滑) 楚邦之帀(師)徒以 (救)郙之 (歲)。
 包山楚簡·遣策牘1,戰國 四馬晧面。
 包山楚簡·文書130反,戰國 須左司馬之 行𨟻(將)以𦖞(聞)之。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8,戰國 孫 (叔)三䠶 ( )思少司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32,戰國
(悔) =(亡, 喪)馬勿由(逐)。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44,戰國至秦 馬牛誤職(識)耳(佴)。
 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産書,西漢 乘牡馬。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251,西漢 殺傷馬牛,與盜同法。
 居延新簡EPF22.352,西漢 惲𨼾居, 主養驛馬。
 居延新簡EPF22.197,西漢 索放所放馬。
 漢印文字徵 乘馬道人。
 漢印文字徵 馬適僑印。
 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東漢 尉車馬前者功曹,後主簿亭長。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遷度遼右部司馬。
 穆彦墓誌,北魏 駙馬都尉。
 賀屯植墓誌,北周 至如揮戈跨馬,氣籠六郡之奇。
 馬少敏墓誌,隋 齊故員外郎馬君誌銘。
 高緊墓誌,隋 控馬陵雲。
 張翼墓誌,唐 馬送佳城,魚懸泉帳。
 □滿墓誌,唐 祖齊益州司馬。
 孫拙墓誌,後唐 豈冝休馬之辰,復有殲良之歎。 《説文》: “馬, 怒也。 武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凡馬之屬皆从馬。 , 古文。 , 籀文馬與𢒠同, 有髦。” “馬”字,象馬之形。甲骨文及早期族氏銘文中最象馬形。西周金文形體開始簡化,身體四肢只剩下線條,頭部簡化爲目形。不過保存了最具特徵的鬃毛,且多規整爲三根線條。戰國文字中出現身體省略,用兩根線條代替的寫法。漢代隸書寫法與今楷書近似,足部演變爲四點,有時四點連寫,或成一線。出土實物文字中多用其本義,亦可作國名與姓氏。實物文字中的“駙馬”、“司馬”,皆爲官名。
馬 ; (mǎ)左象首及四足一尾,“彡”象髦,小篆之髦連於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