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 甲骨文合集11499,殷 癸卯卜, 爭, 貞下乙其㞢鼎。 王曰: 㞢鼎。 二隹大示。 [王]亥亦鬯。 按: 象鼎形。
 甲骨文合集13404,殷 ……上 鼎 ……
 甲骨文合集19962,殷 鼎用。
 甲骨文合集22091,殷 乙酉卜, 家于 , 父乙五牢鼎,用。
 甲骨文合集30996,殷 癸酉卜, □, 貞旬亡𡆥。
 鼎方彝,殷周金文集成9837,殷 鼎。
 鼎鼎,殷周金文集成1190,殷 鼎。
 鼎簋,殷周金文集成3015,殷 鼎。
 子作鼎盟彝鼎,殷周金文集成2018,殷 子乍(作)鼎𥁰(盟)彝。
 鼎父辛爵,殷周金文集成8639,殷或西周早期 鼎父辛。
 利簋,殷周金文集成4131,西周早期 隹(唯)甲子 (朝)歲鼎。
 遣鬲,殷周金文集成631,西周早期 疐乍(作)寶(尊)鼎。
 亘鼎,殷周金文集成2380,西周中期或晚期 亘乍(作) (寶)鼎。
 廟孱鼎,殷周金文集成2417,西周晚期
(廟)孱乍(作)鼎。
 伯作寶方鼎,殷周金文集成1912,西周 白(伯)乍(作)寶鼎。
 遲伯魚父鼎,殷周金文集成2534,西周 犀(遲)白(伯)魚父乍(作)旅鼎。
 芮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475,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内(芮)公乍(作) (鑄)𠋡(飤)鼎。
 卓林父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018,春秋早期 鼎。
 曾伯從寵鼎,殷周金文集成2550,春秋早期 曾白(伯)從寵自乍(作)寶鼎用。
 𧽙亥鼎, 殷周金文集成2588, 春秋中期 宋 (莊)公之孫𧽙亥自乍(作)會(膾)鼎。
 哀成叔鼎,殷周金文集成2782,春秋晚期 哀成弔(叔)之鼎。
 楚王酓肯鼎,殷周金文集成2623,戰國晚期 楚王酓肯 (作) (鑄) (鐈) (鼎)。
 右 予鼎, 殷周金文集成2307,戰國 右 予𫈏官 (鼎)。 按: 从金从貞。
 包山楚簡·遣策254,戰國 一鼎。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先王之養□□鐘鼎壺泔(鑒),淺(殘)而爲□□□□ (佩)飭(飾),盡爲兵用。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君高升,極鼎足。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此宜蹈鼎,善世令王。
 元譚妻司馬氏墓誌,北魏 殷亡其鹿,微子歸周; 晉失其鼎,迺祖來游。
 元湛妃王令媛墓誌,東魏 羽儀世載,冠冕蟬聮,功勒鍾鼎,聲被管絃。
 董敬墓誌,隋 初則三方鼎沸。
 尉富娘墓誌,隋 鍾鼎係踵。
 李鼎墓誌,唐 公諱鼎,字鼎。 《説文》: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 螭魅蝄 , 莫能逢之, 以協承天休。 《易》卦: 巽木於下者爲鼎, 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爲貞字。凡鼎之屬皆从鼎。” 甲骨文、金文象三足兩耳鼎形,爲“鼎”的象形字。後上部訛似“目”形,小篆承之作“ ”, “目”下之形乃甲骨文鼎足寫法的訛變, 並非析 “木”而成。
鼎★常◎常
dǐnɡ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鼎形,隶定为“鼎”。本义为古代一种用来烹煮食物的器物。鼎有三足,故引申为并立的三方。古代把鼎看作传国的重器,国灭鼎迁,故又引申为王位、政权,由此引申为大、重等。 鼎 (dǐng)中腹、旁耳、下足。 鼎*dǐng(12画)
  【提示】12画,末笔是横折,旧字形13画,末笔断为一横、一竖两笔。目,中间两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鼎dǐng12画 鼎部 (1) 古代煮食物的器具,一般三足两耳: 司母戊~|钟鸣~食。 (2) 相传夏禹铸九鼎,从夏至周都作为传国的重器,所以后来用鼎比喻王位和政权: 定~|问~。 (3) 比喻三方分立: ~立|~足之势。 (4) 盛大: ~力|~言|~~大名。 (5) 〈书〉 正当;正在: ~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