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 ) 甲骨文合集32963,殷
王米在齒 。
 甲骨文合集17307正,殷 貞[曰]戈氏齒。王。
 甲骨文合集17308,殷 己亥卜, , 貞曰戈氏齒王。
 甲骨文合集10349,殷 甲子卜, , 貞王疾齒隹……易……
 甲骨文合集173009正,殷 ……商, 甲□允㞢來齒自商。
 甲骨文合集6482,殷 貞祝氏之疾齒,鼎,龍。
 齒兄丁觶,殷周金文集成6353,殷 齒兄丁。
 齒木觚,殷周金文集成7053,殷 齒木。
 齒受祖丁尊,殷周金文集成5714,殷或西周早期 齒受且(祖)丁。
 中山王 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而 (退)與者(諸)𥎦(侯)齒 (長)於𨗥(會)同。
 古璽彙編912,戰國 肖齒。
 古璽彙編2239,戰國 □齒信鉨。
 古璽彙編5411,戰國 齒。
 曾侯乙墓58,戰國 二 , 紫 之綏,  , (纁) 之綏。 齒銿。 七聚環。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19,戰國 善事丌(其)上者, 若齒之事䏦(舌),而 (終)弗 (噬)。
 秦印文字彙編 史齒。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202,西漢 婢僨所有尺半荆券一枚,其齒類賈人券。
 張家山漢簡·脈書3,西漢 在齒,痛,爲虫(蟲)禹(齲)。
 漢印文字徵 王齒。
 漢印文字徵 宋齒之印。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降儲尊之貴,敦齒讓之制。
 慈慶墓誌,北魏 尼歷奉五朝,崇重三帝,英名耆老,法門宿齒。
 王僧墓誌,東魏 故童年志學,聲播稚齒。
 高淯墓誌,北齊 朝國大啓,臣僚廣列; 詔德褒賢,爵服非齒。
 無量義經,北齊 唇舌赤好若丹菓,白齒四十猶珂雪。
 賈玄贊墓誌,隋 開皇十有八載,齒胄庠門。
 尉富娘墓誌,隋 年猶稚齒,卓爾不群。
 張濤妻禮氏墓誌,隋 天優遐齒, 國寵㤙殊。
 崔紹墓誌,唐 竸少長之中,且隣年齒,追聚逰覽,毎異情愛。 按: 碑刻文字“齒”有省寫右下一豎筆的做法。當 “齒”作偏旁(在左)時,這樣的省寫就更加常見。
 寇鐈墓誌,唐 振於綱,踈於網,不法懼,用政康, 倫仇香鑿齒, 稱㦲!
 安思節墓誌,唐 初,公洗心妙業,結意芳縁,護法終身,持戒没齒。
 多寶塔碑,唐 果脣貝齒,蓮目月面。 《説文》: “齒, 口齗骨也。 象口齒之形, 止聲。 凡齒之屬皆从齒。 , 古文齒字。” 甲骨文“齒”象口中有齒形,周金文承襲甲骨文字形。字形發生較大變化是在戰國。 上部增加了聲符“止” (或説所增乃 “之”), 下部多作 、 、 , 《説文》古文與之近似。“齒”字形體的變化體現了漢字由純象形向兼有標音功能轉化的趨勢。漢代以後,字形基本確立,上部止旁,少數稍有省改,下部基本爲口中有四齒形,中間或有一横相隔或没有。在簡化過程中,元抄本 《京本通俗小説》 曾寫作 “歯”,後來進一步簡化爲“齿”。 先秦時期,“牙”與“齒”在意義上是有區别的。先秦的 “牙”即今之大牙,即臼齒,用於磨碎食物。先秦的 “齒”指前面的門齒和犬齒,用於切斷食物。《公羊傳·僖公二年》 “唇亡而齒寒”表明了唇和齒位置上的相依關係。《本草綱目》講“兩旁曰牙,當中曰齒”,亦可以表明其區别。唐宋時期,“牙”和“齒”還有一定區别。再後來,二者逐漸相混,“牙齒”成爲一個統一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