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冶治(亂)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
释义 | 冶治(亂)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传说上古时代是圣人创造了文字。创造文字的圣人确实不简单,特别是中国的文字,华夏民族的文明全息信使就藏在这个方块形状的宝盒子里。圣人自有他可“圣”之处。 冶”的初始本意是熔炼金属。冶铸是熔炼铜铁,铸造器物,《史记·平准书》:“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说明这时的“冶”主要用于冶金,自“冶”与“台”染指以后,其冶铸的范围扩大了一倍,不仅具备冶金的功能,而且具备了“冶人”的功效。其一,冶具艳丽意,《荀子·非相》: “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 南朝宋谢惠连《雪赋》: “纨袖慙冶,玉颜掩姱。”其二,冶具妖艳的打扮意,《易经·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唐代郑还古《赠柳氏之妓》:“冶艳出神仙,歌声胜管弦。”其三,古人将妖媚的神态称“冶夷”,晋代木华《海赋》: “群妖遘迕, 眇䁘冶夷。”在古代连闲适缓步也称作“冶步”,甚至将一种有毒的藤蔓植物也称作“冶葛”,并以此比喻心肠恨毒的人。其四,冶的音意通“野”,后世多指嫖妓为“冶游”,《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春歌》: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古代还借用“冶叶倡条”来指称婀娜多姿的歌妓,唐代李商隐《燕台春》: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宋代周邦彦词《尉迟杯》: “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可见“冶”起先是用于铸“刀”,而随后是用于制“人”;“冶”既能熔金,也可以溶魂,而且由销金转作销魂。冶与陶的过程大致相似,于是,人们往往把它们连结起来,表述一定物象对于人的一定的情操形成的作用,这既是作人之要,也是治国之本。因此,许慎《说文》:“冶,销也。”其概括的幅度是相当高的。楷书隶作“冶”。 楷书的“治”,从 “水” 从 “台”,台 (si)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治”与 “乱”相对立,为了说明问题,在这里还得把繁体乱字请出来,以证明“治”的存在的必要性。 “乱” 楷书写作 “亂”,(楷书之前只有左半部分,为会意字)其结构是上下两只手,各执“幺”的一个半截,中间由 “冂” 形隔开,(“冂” 即“ ![]() ❷治理。一个是弁。弁 (音变),具欢乐之意。《左传》: “弁,乐也。” 甲骨文为双手高举一龟藏体阳性符号“O”,金文、小篆、楷书均写作双手举“厶”,弁音通变,弁又具有治理之意。一个是屋下存匕,一个是双手举厶,且都具备治理之意。这既是一剂治乱的良药,也可用作一种戡乱的武器。弁当初是具“拼” 的本意,弁后来用作冠名,遂又增加形符“扌” 构形为拚 (拼),成了拼命的拼字。汉字体系作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庞大的系统科学,先儒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是显而易见的。也不知尼氏当年是否研究过繁体“乱”字?其实,中国人创造的每一个汉字,它的普遍的更深层次的彼此联系,你尼氏父女是肯定理会不完的。还有,造字者后来又在两“厶”相互隔断产生“乱”的意境之下造出个“䜌”(音联)字, “䜌”出于乱声又同出于一个生活原形, 但意域截然相反。 凡由“䜌”所组构的汉字如變 (变)、戀(恋)、蠻(蛮)、彎(弯)、鑾(銮)、臠(脔)、孿(孪)、孌(娈)、巒(峦)、攣(挛)、欒(栾)、鸞(鸾)等,一般都具有绵延、接连、连续不断和缱绻美好之意。它们各自的详细信息是以后要专门介绍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金文的“治”。金文的“治”从“亂”省,从“司”,为会意字。“司”是从“亂”之后占了一半的“席位”,来出面治“乱”的。“司”在这里是以“倒匕”与倒三角构形的。倒匕与倒三角都是女性或女阴的用符。小篆的“治”,从“水”从“台”(音si),“台”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如果说“台”是性交的标意的话,那么“水”就是为“台”所耗去的精神与物质。由乱到治,非“水”不可。 从冶铁到冶人,从物质到精神,从具体的逻辑思维到抽象的形象思维,这中间大约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而无不充满中华民族在赋予汉字字义上的聪明睿智。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