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出落 原始部族出没之地
释义

出落 原始部族出没之地


(甲)


出出进进,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从远古时代的穴居野处,择水而居,到现代人的别墅轻车,宇宙开辟,人,如燕筑巢,如蜂酿蜜,无不记录着人类前行进取的脚步,无不演绎着人们飞升寥落的悲喜。
“出” 与 “落” 同出一个生活原型,是两个构思相同而构形造意截然相反的字,它的取象是远古时代人们居于地穴的出出进进。
这个时候的人类是穴居野处,离 “家” 的概念在时空上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不过,它是一种前奏,正是这些 “出出进进”,才使得 “家” 距他们越来越近。


甲骨文❶的 “出”,从止从口,为会意字。“止” 在甲骨文时代是人脚的白描,这里标示的是一只向上前行的左脚,因为人的起步先用左脚。“凵” (音洼,凵,低洼;音坎,坎,坎陷),在这里标意为洞穴一类的居处整字的造意是人起步从洞穴居处走出。甲骨文
❷的“出”,从止从口,口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这里的 “口” 是广义上的口,即洞穴之口,与 “凵” 标意近似。甲骨文
❸的 “出”,是陕西岐山周原出土甲骨文的字形。出,殷卜用作外出,“翌庚午王出”,是说第二天庚午这日,商王外出。也用于出现、发生、取出等引申之义。
金文的“出”,是对周原甲骨字形的继承与演绎。从止从凵,“止” 的形状有所演变。小篆的 “出”,从止从凵,不仅 “止” 的形状有所演变,而且 “凵” 的形状发生了讹变。因此,许慎对“出”按小篆形体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将出释成“进”,把人脚解成 “草木”,真乃失莫大焉! 然而,强人所难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许老先生压根儿就没有见过甲骨文,金文估计也接触不多。楷书沿袭许慎之谬,又从屮,从凵,写作 “灿灿火光相连,岁岁除夕团圆” 的“出”,有谁能够看得出它与人体的哪个部位有联系?
由出所组构的汉字如茁、拙、黜、绌、粜、诎、咄、屈等和小篆体的 “卖” 等都具有 “出” 的含义。
出的原本之意是人从地穴走出,由内至外,与“进”、“入”相对,从原本之意引申的有表露、超过、脱离、遗弃等。“出没”(音莫),本篇的题旨,是指出出进进,时隐时现,唐代诗人韩愈曾有佳句:“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出落,本篇的主题,原指人的上下出进,而现在人类已逐渐远离穴居,对于出入洞穴,人们早已忘却不记了,赋予它“在原有基础上有所长进” 的义项,如显现、表现、出挑、出脱等。对于它的原本意义,“探佚学” 便有了用场。
现在,我们来考证 “落”。
甲骨文❶的 “各”,是 “落” 的初字,与 “出” 同出一个生活原型,同出一个造字构思,从止从凵,所不同的是这一左脚朝下,为会意字。如果说“出” 脚趾朝上,标意为出穴、向上的话,“各”,脚趾朝下,它就应该是入穴、向下的标意。
各(音落),落之本字,用作动词是入穴、向下,如落叶、降落; 用作名词是居处、下榻,如落成、部落。各,殷卜用作落,“贞,今癸卯其各雨?” 是卜问癸卯这一日是否落(下)雨。甲骨卜辞中常有 “各云”、“各日” 等,犹言低云,落日。《说文》: “各,异辞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释林·释各》中对许慎作了批判: “按许说臆测无据。自来说文学家多附会许说,不烦引述。”
各的戈音是后来赋予的,这是因为人们上下洞穴有先有后,不可能并肩出入,一拥而就,只能一个一个地行动,故又产生了各自、各个的 “各” 意来。《易经·系辞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中之各,是各自的意思。以各(音洛)为声符组构的汉字有略、烙、酪、赂、路、络、骆、辂等。以各(音戈)为声组构的汉字有格、铬、胳、骼、硌、恪、阁、貉、客等。
甲骨文
❷的 “洛”,从各从水,各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的 “水”像一条弯曲的河流,各,既是部落、坐落、居处、下榻的含意,后增加形符 “水” 是择水而居的标意。甲骨文
❸的 “洛”,是岐山周原甲骨字形,与甲骨文
❷无别。金文、楷书因之。
到小篆时,“洛”又演生孳乳出了一个“落”字,从此 “洛” 与 “落” 分担义项。落,成了人居处所的代名词。“落” 从 “艹”,洛声,形声兼会意字。“落” 的产生,表明人类早期,不仅择水而居,而且也重视了草木对人居的作用与利用。
洛,既是原始先民择水而居的标意,有关洛和洛水的地名、河流估计全国不少。洛水仅陕西境内就有三条,一条是源于秦岭南麓在洋县入汉江的洛水。一条是源于陕北定边县东南部,东南流经志丹、甘泉、富县,至洛川归沮河后流入渭河,后称渭洛,即许慎在《说文》中指出的“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 的北洛河。一条是源出陕西洛南县西北部,东入河南省流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至偃师纳入伊河,后称伊洛的洛水。
正是古代先民择水而居,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衍生息,这里便发生了许多带有人文气息的故事。传说洛水出现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洛书”制出“九畴”(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四千多年前的商族祖先族落,从洛水源头沿流而下,后在商丘一带定居,不断发展壮大,终于赶走夏桀,建立商王朝。传说伏羲女宓妃,溺洛水而死,遂为洛水之神,宓妃也称洛妃,南朝(梁)刘令娴有诗句: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唐代宋之问有赋词: “既如秦女艳日兮凤鸣,又似洛妃拾翠兮惊鸿。” 三国时(魏)曹植曾附会作《洛神赋》以悼念他一位被人残害名叫甄逸的女情人。
洛,也是一个古字,其古意与远古时代的人居生活同在,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万物而不争。可是到了东汉,由于建都洛阳,却对洛中之 “水” 讳莫如深,据说是因为东汉以火为德,五行中水是火的天敌,封建统治者心虚得很,视水为猛兽,遂将“洛”改为 “雒”。为什么要改成“雒” 呢?这还得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说起。五行中水克火,而土又克水,雒右的 “隹”在古人看来存有两个“土”,他们以为这重叠的“土”满可以抵挡住那猛兽般的 “水”。就连洛水的发源地洛南也改作“雒南”(雒南县的“雒”1964年复改为“洛”)。洛阳,这个旧时代的封建都城,随着王朝更迭,城头易旗,也是其 “洛” 几改。《三国志·魏文帝纪》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注引魏略: “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 ‘隹’ 加 ‘水’,变 ‘雒’ 为 ‘洛’。” 够折腾的了。
“洛” 被这些人文色彩涂抹得花花绿绿,而它的原本择水而居的含意被人们逐渐消亡,后来又给增加形符“廾”写作“落”以代替它原来的含意。楷书的“落”是隶变的结果。“各” 虽然一路不断穿衣戴帽,成了如今的 “落”,而它的原生字 “各” 的 “入穴”、“向下” 的原始之意依然存在。时至今日,广东话仍将下称“落”。落,原始人类迈出的这一北方式的脚步,却被南方的粤语死死的咬住了。
出出进进,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从远古时代的穴居野处,择水而居,到现代人的别墅轻车,宇宙开辟,人,如燕筑巢,如蜂酿蜜,无不记录着人类前行进取的脚步,无不演绎着人们飞升寥落的悲喜。
出落,原始人类的出没之地。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