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函,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或體作 。 从矢在器中會意, 異體作 “圅”。本義是皮質盛矢之器。 引申之,盛物之器亦曰函,如劍函、鏡函。封套亦曰函,如信函、書籍之函。甚而類似封套之物亦曰函,如鎧甲或稱函。鎧甲是古代戰時護身服裝, 用金屬片或皮革製成, 故後或增 “金”旁作 “䤴”。文獻中的 “函人” 即指製造鎧甲的人。“函”用於盛物,故又有包含、容納義,與 “含” 義近。有人認爲,盛矢之 “函” 的意義可能晚於 “包含” 的意義。由 “函” 字孳乳,增水旁則爲 “涵”,義皆相因。“函” 在卜辭中或用本義。銘文或通 “陷”,陷入。或通“虔”,敬順。或用作氏族名、人名。 楚簡帛文作  ,後二字形與小篆或體形近,隸定作“肣”。提示:《説文》以爲 “肣”是“函” 的俗字,訓爲 “舌”。出土文獻中 “肣”或用爲斂義,讀qín。《集韵·侵韵》:“肣,斂也。”或假借爲 “禽”(擒)。又,从甲骨文、金文字形可知,後世“函” 中的 “ ”形實是“矢”形的訛變, 故不知本形及其訛變則本義難解。 函圅★异◎异★常◎常
hán象形,甲骨文、金文象盛有箭矢的箭袋或箭匣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圅”或“函”。本义为箭袋或箭匣,引申为包裹物件的匣子、封套、信件等。《异体字表》以“圅”为异体字。 【辨析】 ❶“函”的后起义较多,与“圅”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以“函”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ɑn,但声调不同。hán:涵∣hàn:菡。 函 (hán)亦作“肣”。胡男切。舌也。从𢎘,“ ”象舌形,亦象花蕊形。 【按】肣,在此處音hán,指舌頭。一音qín,收縮也。又音hàn,指牛腹。 *函〔圅〕hán8画 凵部 (1) 〈书〉 匣;封套:石~|镜~|全书分装四~。 (2) 信件:~件|~授|公~|来~照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