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
朱熹集传:「才,材力也。」
《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晋 左思《魏都赋》:「通若任城,才若东阿。」
宋 王安石《三司盐铁副使陈述古卫尉少卿制》:「具官某以才自奋,能世其家。」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 有才能。
《论语・先进》:「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宋 司马光《举张舜民等充馆阁札子》:「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刘安世,才而自晦,愿而有立,力学修己,恬於进取。」
《明史・许宁传》:「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
3 人才。
《国语・齐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
《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4 副词。同「才」。刚刚;刚才。
宋 柳永《西平乐》词:「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
《红楼梦》第三一回:「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 副词。同「才」。开始;方始。
晋 夏侯湛《昆弟诰》:「惟正月才生魄。」
丁玲《阿毛姑娘》:「小二再三的问是不是肚子痛,她才点了一下头。」
6 副词。同「才」。只;仅仅。
《汉书・贾山传》:「秦始皇计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攻之,宗庙灭绝矣。」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宋 黄庭坚《留王郎》诗:「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7 副词。同「才」。如果。
《朱子语类》卷十二:「《大学》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才意诚,则自然无此病。」
8 副词。同「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鲁迅《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但是至今没有一本讲说木刻的书,这才是第一本。」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好容易一拐一拐地走到秦妈妈的草棚门前。」
9 副词。同「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於某种原因、目的,然後怎麽样。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二:「他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懂得只有斗争,只有坚定,才有出路。」
10 副词。同「才」。强调确定的语气。多与语助词「呢」连用。
《红楼梦》第五七回:「林姑娘才也不认得。别说姑娘们,就如宝玉,倒是外头常走出去的,只怕也还没见过呢。」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是的,她才不管呢!」
11 副词。同「才」。吴方言。全,都。
12 通「材」。本性,资质。
《孟子・告子上》:「若夫爲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13 通「材」。材料。
《後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李贤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作「五材」。
14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摺:「这的是他不得天时,失了地利,恶了秦民,更掳掠民才。」参见「才力」。
15 通「裁」。裁决;裁夺。
《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纳之於王,唯王才之。」
16 通「裁」。裁汰,除去。
汉 桓宽《盐铁论・诏圣》:「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
17 姓。明代有才宽。见朱保炯 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