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 甲骨文合集7647,殷 ……王[丙]……不化……征。 按: 用作方國名。
 化鼎,殷周金文集成1014,殷 化。
 中子化盤,殷周金文集成10137,春秋 中子化用保楚王。 按: 用作人名。
 七年侖氏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2,戰國 侖氏命(令) (韓)化。
 古陶文彙編3.261,戰國 夻蒦僝里匋化。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6,戰國 化(禍)莫大 (乎)不智(知)足。按: 讀爲“祸”。
 張家山漢簡·脈書8,西漢 在腸中,痛,左右不化,泄,爲唐(溏)叚(瘕)。
 漢印文字徵 化光。
 郃陽令曹全碑陰,東漢 故主簿鄧化孔彦。
 鄭黑墓誌,北魏 奉法守正,興化致教。 《説文》: “化,教行也。从七从人,七亦聲。” 會意字,从一正人和一倒人形,表示顛倒變化之意。《説文》 “教行也”是引申義。 戰國楚簡或讀“化”爲“祸”。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簡6: “化(禍)莫大 (乎)不智(知)足。”
化★常◎常
表意,甲骨文、金文象一个头朝上、一个头朝下的两个人形,表示颠倒变化,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化”。本义读huà,变化,引申为改变、熔化、消化、烧成灰烬、(僧道)死、(僧道)向人募集财物和食品等;又读huā,引申为用、耗费,与“花”同。 【辨析】 以“化”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huā:花∣huá:华∣huò:货∣é:讹∣xuē:靴。 化huà (甲) (篆) 会意字。初为“匕”,像颠倒的“人”,甲骨文像二人互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从活人(头朝上)到死人(头朝下)是最大的变化。与活人相对,表示死亡。陶渊明《自祭文》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古人认为人死,灵魂不灭,只是存在形式变化而已。《荀子·正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物者,谓之化。”现代“化学”讲的是“物质不灭定理”;古代“化学”讲的是“灵魂不灭”。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hua 阴平:花(花卉) 阳平:华(繁华) huò 货(货物) 相关链接 1.“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引入。《集韵》直音“花”。后读音随北方方言变化。 2.“讹”,会意字。变化多的话。小篆右边为“为”(即“伪”)。 3.“货”,可作会意字理解。其实质是可购买万物的通货,故从“化”。
化 (huà)教行也。从𠤎、人,𠤎亦聲。 80.趣談“化”字化,一人站立,一人倒下,表示變化。“化”實爲“訛”本字。訛即訛變,訛錯。
化huà(4画)
 【提示】右边是 , 撇与竖弯钩相交、出头; 不要错写成相接、不出头的匕。 *化huā4画 人部 同“花(15)”。 另见huà(159页)。
*化huà4画 人部 (1) 变化;改变;使和原来不同: ~名|~石|泥古不~|~腐朽为神奇。 (2)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 雪~了|~铁炉|大雨把盐~了。 (3) 消化;消除: ~食|活血~瘀。 (4) (僧道)死: 坐~|羽~登仙。 (5) 烧掉: 火~|~纸钱。 (6) 习俗;风气: 有伤风~。 (7) 化学的简称: ~工厂|数理~。 (8) 用于名词或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向某个方向或某种状态变化: 美~|深~|规范~|现代~。 (9) (僧道)向人求布施: ~缘|~斋|募~。 (10) 姓。 另见huā(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