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 甲骨文合集8783,殷 貞乎牛于北。
 甲骨文合集32030,殷 辛亥卜,北方其出。
 北伯作彝鬲,殷周金文集成506,西周早期 北白(伯)乍(作)彝。
 北子作彝尊,殷周金文集成5762,西周早期 北子乍(作)彝。
 北子作母癸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329,西周早期 北子乍(作)母癸寶 (尊)彝。
 北子 觶, 殷周金文集成6476,西周早期 北子 ( )乍(作) (旅)彝。
 吕行壺,殷周金文集成9689,西周早期 白懋父北征。
 吴方彝蓋,殷周金文集成9898 ,西周中期 北卿(嚮)。
 南宫柳鼎,殷周金文集成2805,西周晚期 北卿(嚮)。
 石鼓文·吴人 槸西槸北, 勿窠勿代。
 越王劍,殷周金文集成11703,戰國早期 戉(越)王丌北古。
 古璽彙編339,戰國 北孚□□。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37,戰國
生於眚(性), 𢚝(疑)生於㲻,北生於𢚝(疑)。
 曾侯乙墓144,戰國 𩡻 爲左驂, 君之 爲左 (服),北坪爲右 (服), 右尹之 爲右驂。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45,戰國至秦 西北行,祠道右。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38背,戰國至秦 月中旬,毋起北南陳垣及矰(增)之,大凶。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30,西漢 利鄉反, 新黔首往𣪠(擊), 去北當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難,恐爲敗。
 漢印文字徵 北地牧師騎丞。
 泰山都尉孔宙碑陰,東漢 門生北海安丘齊納字榮謀。
 王翊墓誌,北魏 祖諱奂,齊故尚書左僕射使持節鎮北將軍雍州刺史。 《説文》: “北,𦮃也。 从二人相背。 凡北之屬皆从北。” 象二人相背之形,爲乖背之“背” 的初文。商代甲骨文所見借爲南北之“北”。由於這種假借義最常用,後來便又追增肉旁造爲“背”字以表乖背之“背”,以“北”字專門表示南北之“北”。
北★常◎常
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二人背靠背之形,本义读bèi,背离、违背(是“背”的本字);又读běi,引申为军队打了败仗往回逃跑。北方是山的背阴的一面,故又引申为方位名(北方)。 【辨析】 ❶以“北”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bèi:背、邶。 ❷北/背 这两个字音义相近,是同源字。 北běi象形会意字,像俩人背向而行。借为方位名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bèi 背(背诵)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9.趣談“北”字北,在甲骨文原指兩人背靠背,是個會意字。後因聲借指四個方向之一的北,即面向南方時的背面。
北běi(5画)
 【提示】匕,撇与竖弯钩相接、不出头,不要错写成相交、 出头的。 *北běi5画 匕部 (1) 方向之一,早晨面对太阳时左手的一边(跟“南”相对):~风|~方|~半球|~极星|走南闯~。 (2) 〈书〉 打败仗:败~|三战三~|追奔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