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一 |
释义 | 一 《广韵》於悉切,入质,影。 1画 一部 统一码:4E00 大五码:A440 国标扩:D2BB 1 《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论语・公冶长》:「﹝子贡 唐 清 2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爲灾,一亡也。」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 鲁迅 3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文选・陆机〈叹逝赋〉》:「顾旧要於遗存,得十一於千百。」 李善 唐 宋 4 《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 高诱 5 《宋书・戴顒传》:「绥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胜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书生得了科名,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这也罢,父母坟墓边也不该去拜见一拜见的?」 丁西林 毛泽东 6 汉 《三国演义》第九二回:「忽见一人自正南而来,口称有机密事。」 清 毛泽东 7 《三国演义》第二七回:「一人一个火把。」如:班上有五十位同学,一人发五本练习簿。 8 《礼记・杂记下》:「一国之人皆若狂,赐 唐 唐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时严蕊 9 《孟子・离娄下》:「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赵岐 《淮南子・说山训》:「所行则异,所归则一。」 清 周而复 10 《战国策・秦策一》:「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於栖之明矣。」 《史记・苏秦列传》:「故窃爲大王计,莫如一韩 11 《战国策・秦策五》:「四国爲一,将以攻秦 汉 12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朱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唐 明 13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宋 14 《後汉书・冯绲传》:「进赴之宜,权时之策,将军一之,出郊之事,不复内御。」 李贤 15 《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 尹知章 南朝 16 《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汤 赵岐 《西游记》第十八回:「我一来时,曾与他讲过。」 老舍 17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姓曹 裴松之 南朝 18 《方言》第十二:「一,蜀也,南楚 郭璞 南朝 唐 元 19 《左传・昭公元年》:「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庄子・应帝王》:「泰氏 成玄英 20 《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孔颖达 《诗・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朱熹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 唐 21 《庄子・大宗师》:「颜回 孙经世 《晏子春秋・谏上九》:「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锺,其足乎?」 孙经世 22 《淮南子・说林训》:「尾生 高诱 唐 23 《吕氏春秋・知士》:「宣王 高诱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 唐 孙中山 24 《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汉书・文帝纪》:「岁一不登,民有饥色。」 唐 杨朔 25 26 《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 鲁迅 赵树理 27 《管子・霸形》:「今楚王 《後汉书・何进传》:「将军宜一爲天下除患,名垂後世。」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张大 28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淮南子・原道训》:「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29 《宋史・乐志十七》:「夹钟、姑洗用『一』字。」 《辽史・乐志》:「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30 31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