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广韵》於悉切,入质,影。
1画 一部 统一码:4E00 大五码:A440 国标扩:D2BB
1 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曰:『子贡)也,何敢望(颜回)?也,闻一以知十;也,闻一以知二。』」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居 之闲,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彭端淑《爲学一首示子侄》:「吾一瓶一钵足矣。」
2 序数的第一位。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汉书・鲍宣传》:「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爲灾,一亡也。」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考过,宗师着实称赞,取在一等第一。」
鲁迅《呐喊・明天》:「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3 若干分中的一分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文选・陆机〈叹逝赋〉》:「顾旧要於遗存,得十一於千百。」
李善注:「十一者,谓通千百而计之,十分而得其一。」
韩愈《别知赋》:「惟知心之难得,斯百一而爲收。」
洪迈《容斋随笔・俗语有所本》:「俗语谓钱一贯有畸曰千一、千二,米一石有畸曰石一、石二,长一丈有畸曰丈一、丈二之类。」
4 表示一部份。
《吕氏春秋・举难》:「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而贵取一也。」
高诱注:「一分。」
5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宋书・戴顒传》:「王绥)曰:『闻卿善琴,试欲一听。』」
《三国演义》第一○六回:「李胜)曰:『乞纸笔一用。』」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书生得了科名,难道不该归来会一会宗族邻里,这也罢,父母坟墓边也不该去拜见一拜见的?」
丁西林《一只马蜂》:「这几天太阳已经很利害,不如叫他们先把南房里的皮衣,拿出来晒一晒。」
毛泽东《实践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6 某一个。
刘向《列仙传・骑龙鸣》:「一旦骑龙来游亭下,语云冯伯昌孙也。」
《三国演义》第九二回:「忽见一人自正南而来,口称有机密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一屠暮行,爲狼所逼。」
毛泽东《矛盾论》一:「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7 每个。
《三国演义》第二七回:「一人一个火把。」如:班上有五十位同学,一人发五本练习簿。
8 全;满。
《礼记・杂记下》:「一国之人皆若狂,子贡)未知其乐也。」
王建《宫词》之六一:「内宴初秋入二更,殿前灯火一天明。」
蒋防《霍小玉传》:「一家惊喜,声闻於外。」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时严蕊之名布满一郡。」
9 相同;一样。
《孟子・离娄下》:「先圣後圣,其揆一也。」
赵岐注:「言圣人之度量同也。」
《淮南子・说山训》:「所行则异,所归则一。」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梁惠王下篇七》:「经、权一也,因事之常变而分尔。」
周而复《印第安人》:「首先要弄清楚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有多少印第安人?各家说法不一。」
10 齐一;联合。
《战国策・秦策一》:「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於栖之明矣。」
《史记・苏秦列传》:「故窃爲大王计,莫如一以从亲,以畔。」
11 指联合而成的整体。
《战国策・秦策五》:「四国爲一,将以攻。」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爲一。」
12 统一。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朱熹集注:「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於一,然後定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胡应麟《诗薮・杂编・遗逸下》:「其後卒雄据中华,几一宇内,即数歌词可徵。」
13 专一。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周密《齐东野语・斋不茹荤必变食》:「一其心志,洁其气体,以与神明交,未尝不饮酒不茹荤也。」
14 谓独力统理。
《後汉书・冯绲传》:「进赴之宜,权时之策,将军一之,出郊之事,不复内御。」
李贤注:「一,犹专也,言出郊以外,不复由内制御也。」
15 纯一不杂。
《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
尹知章注:「一,谓不杂。」
南朝 何承天《重答颜永嘉书》:「蹲膜揖让,终不并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16 初;开始。
《孟子・梁惠王下》:「《书》曰:『一征,自始。』」
赵岐注:「言初征,自始。」
《西游记》第十八回:「我一来时,曾与他讲过。」
老舍《正红旗下》二:「但是,从我一记事儿起,直到她去世,我总以爲她在二三十岁的时节,必定和我大姐同样俊秀。」
17 另一。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姓,讳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兴王》:「时许耳之子名曰,字道开,一字武仲。」
18 独。
《方言》第十二:「一,蜀也,南楚谓之独。」
郭璞注:「蜀,犹独耳。」
南朝 萧统《示云麾弟》:诗:「尔登陟兮一长望,理化顾兮忽忆予。」
杜甫《秦州杂诗》之七:「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一,一本作「独」。
萨都剌《宿经山寺》诗之一:「野人一宿经山寺,十里松声半夜潮。」
19 或者。
《左传・昭公元年》:「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爲马,一以己爲牛。」
成玄英疏:「或牛或马,随人呼召。」
20 副词。都;一概。表示总括。
《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
孔颖达疏:「用三王之龟卜,一皆相因而吉。」
《诗・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朱熹注:「一,犹皆也。」
《史记・曹相国世家》:「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韩愈《毛颖传》:「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21 副词。很;甚。表示程度。
《庄子・大宗师》:「颜回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一怪之。」
孙经世《经传释词补》:「一怪之,言甚怪之也。」
《晏子春秋・谏上九》:「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锺,其足乎?」
孙经世《经传释词补》:「一乐,即甚说也。」
22 副词。一直;始终。表示动作不间断,情况不改变。
《淮南子・说林训》:「尾生之信,不如随牛之诞,而况一不信者乎!」
高诱注:「一,犹常也。」
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待我一以朋友,不以幼壮先後致异。」参见「一行」。
23 副词。乃;竟然。表示出於意料。
《吕氏春秋・知士》:「宣王太息动於颜色曰:静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
高诱注:「一,犹乃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孙中山《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爲功》:「其甚者尤以决堤而淹毙无辜人民,灭绝人道,一至於此!」
24 副词。一旦;一经。
《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汉书・文帝纪》:「岁一不登,民有饥色。」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杨朔《铁骑兵》一:「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
25 副词。犹一一。参见「一听」、「不一」。
26 连词。与「便」或「就」连用,表示两种动作时间上的前後紧接。
《儒林外史》第一回:「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
鲁迅《彷徨・孤独者》:「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有空,便都到他的屋里去。」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和小二黑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一跟小二黑生了气,就连声喊道:『不宜栽种!不宜栽种!』」
27 助词。表示加强语气。
《管子・霸形》:「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
《後汉书・何进传》:「将军宜一爲天下除患,名垂後世。」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张大道:『且说说看。』一竟自去了。」参见「一何」。
28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淮南子・原道训》:「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29 我国传统乐谱工尺谱所用记音符号之一。
《宋史・乐志十七》:「夹钟、姑洗用『一』字。」
《辽史・乐志》:「各调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30 汉字笔形之一。称「横」。
31 姓。一炫宗灵寿县丞。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