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 ) 甲骨文合集7707,殷 丙午卜。 按: 象舂杵之形。
 甲骨文合集32775,殷 甲午卜, 又 于子戠十犬卯牛一。 按: 填實之狀。
 鮮簋,殷周金文集成10166,西周中期 唯五月既朢戊午。
 伯鮮鼎,殷周金文集成2665,西周晚期 隹(唯)正月初吉庚午。
 王子午鼎,殷周金文集成2811,春秋中期或晚期 王子午𢍰(擇)其吉金。
 古璽彙編3949,戰國 長之午。
 古璽彙編3059,戰國 容午。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皇門1,戰國 隹正庚午。
 居延新簡EPT52.418,西漢 午。
 漢印文字徵 李午。
 漢印文字徵 程午之印。
 司徒袁安碑,東漢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
 肥致碑,東漢 五月十五日丙午。
 高密孫仲隱墓刻,東漢 戊午。
 李頤墓誌,北魏 以孝昌二年丙午三月朔八日癸未葬於昌邑西鄉之原里。
 譚伍墓誌,唐 即以其月廿五日甲午殯於邙山之陽千金里。 《説文》: “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午”字甲骨文象舂杵之形, 或空心, 或填實。 金文上部作“ ”, 下部仍爲填實之狀。 此後, 下部填實部分寫作横筆。 隸變作“ ”、 “午”, 楷字定形爲“午” 。 “午”字在文獻中除個别用於人名,其餘皆用作地支字。
午★常◎常
wǔ象形,甲骨文、金文象舂米的木杵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午”。本义为木杵,舂米、捶衣等的工具(是“杵”的本字),假借为纵横相交,由此引申为逆、不顺从等,又假借为地支的第七位。 【辨析】 ❶以“午”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u,但声母不同。wǔ:忤、仵、迕∣chǔ:杵∣xǔ:许。 ❷“端午”也作“端五”,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❸用于“晌午”,大陆读wu,台湾读huo。 午wǔ (金) (篆) 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像古代手工舂米的工具。即“杵”(chǔ)。后借作他用,表时辰,是干支之一。作声符生成的字有:wǔ 忤(忤逆) 仵(仵作) 迕(违迕) hǔ 许(象声词;另读xǔ,与也,信也,《字汇补》音“虚”) 浒(《水浒传》,异体为“汻”) chǔ 杵(血流漂杵) 相关链接 许,右边为杵(省),可能是人们在举杵舂米时发出的声音,后引申为劳动时的号子。声母由舌根音变为舌面音读xǔ,如“允许”。
午 (wǔ)啎也。五月,陰啎逆陽,冒地而出。 【按】啎,背逆,抵觸。有學者認爲“午”本義是舂米的棒槌,分化出“杵”字,假借作地支名。 注释:右純體指事字,凡六十二文。○許君説解,每曰象形,避不成詞也。但詳其字義,是事非物,即知其非象形矣。 212.趣談“午”字午,初文像一根木杵,借爲地支第七位,加“木”返還。
午wǔ(4画)
 *午wǔ4画 丿部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日中的时刻;白天十二点: ~饭|~睡|上~|中~。 (3) 午时,指白天十一点到十三点: ~时三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