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印章 |
释义 | 印章在金石或木材上鑄刻文字,以為證信。《漢書》曰:“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亦稱 “圖章”。 古璽 [印章之歷史] (1) 古璽——春秋戰國時代,印無官私、高下之分,稱為 “璽”,而不稱稱 “印”。是時之印為古璽。清末陳介祺編 《簠齋印集》時,為别於秦漢印章,特置古璽於卷頭。古璽鈕式無論官私,多為壇鈕,而玉璽為覆斗鈕,私璽有鼻鈕、代鈕、亭鈕、烏鈕、默鈕諸類形式,製作精巧。古璽形式獨特,其文字舆 “古泉文”、“古匋文”不同。印制者間有共通文字,堪視為職種類别文字。對此尚欠考究。 (2) 秦印——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正式確定印製為: 官印方一寸,中有“田”字格,文字刻入格内。半通印《長方印》為“日”字格,私印、吉語印亦多界格。官私印之文字相通,書風近似小篆、權量銘。鈕式多為壇、覆、斗、鼻、魚。 (3) 漢印——前、東漢印之總稱。 秦印 印章時代之劃分尚不統一,多將秦、漢、三國、六國之印概視為 “古印”。兩漢印最充實,自為 “古印”之中心時代。此時官印襲秦制,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印,均鑄入官職名,依等級而嚴格區分材質(玉、金、銀、銅)、鈕式(螭、虎、龜、鼻)、綬色 (緑、青、黑、黄),賜予諸官,以 為委任之證。字體摹印篆,鑄成白文,方寸大,以丈二缓帶繫鈕,佩於腰間。 西漢時期嘗兩改印制, 武帝 (劉徹) 時,隨着中央集權體制之完成,而確立 “五字印制”,尤為重要之改革,後世長時沿襲之。私印小於官印,寬約1. 5至2公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兩面印、吉語印諸類印章行世,堪稱印章史上黄金時期。漢印為後世篆刻家尊為規範,至今不衰。 漢印 (4)新莽印——王莽新朝之印章。王莽在官職、貨幣諸方面極端復古,不行改革。設有復雜印制,實行上下無别之“五字印”。食二千石以上者稱 “章”,以下者稱 “印”。縣宰以上鑄龜鈕,以下鑄鼻鈕,毫無例外。凡三行五字印之末行為“印”字者,俱屬“新莽印”。是時工藝發達,印章製作謹直而精美。 (5)三國印——魏、吴、蜀三國鼎立時之印。東漢紙至此得以普及,簡牘随之而廢,封泥自然减少,使印章使用呈一大變革。其文字、鈕式尚存漢印骨格,惜少變化,略欠情趣。三國官印因官制不同而異,但風格相似,無甚精彩。 (6)隋印——以朱泥鈐印於紙,始於六朝。廢除官職印,代之以官署印。印大,多朱文,背面刻有製作年月。印文已破傳統印篆風,着意於情趣。 (7)唐宋印——承襲隋印之樣式,官署印多朱文,寬約六公分,印文自由,時以通行字體入印。 (8)金元印——印更大,或寬至九公分,印文字體有七叠篆、九叠篆,多呈九叠篆書風。此時,由民間私印、花押印等派生出收藏印、落款印、室名印等。 (9)明印——明代印制規定:王府印文為玉筋篆,官印文為九叠篆,將軍印文為柳葉篆。以印之大小而分官階高下,皆為朱文,外框粗實,大都方形,臨時特派官職之印呈長方。自明末高手文彭、何震諸家出,印界迎來大轉折,“印人” 一詞問世,學者多以此時為篆刻藝術之始源。本書 【篆刻】項中有叙說。 〔印之種類〕 A按材質分類,印有以下數種: (1)玉印——玉質印。衛宏《漢舊儀》曰:“天子獨稱 ‘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其實未必嚴守之。今有先秦古璽、前漢王君印之遺品,多為覆斗鈕,亦有螭虎鈕、龜鈕、鴛鴦鈕。 (2)金印——金質印。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皇太子、諸侯王、丞相、太尉、太傅、前後左右將軍持金印,方寸許。多係龜鈕,蠻夷印之遺品有駝鈕、蛇鈕、權鈕、指輪鈕。 (3) 銀印——銀質印。衛宏 《漢舊儀》 曰: “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 《漢書·百官公卿表》 曰: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此制度直至三國、六朝。 (4)銅印——銅質印。古璽古印多為此材。 (5) 匋印——匋質印。取陶土作印材,刀刻印面,復涂釉藥,燒制而成。戰國鉅璽、小璽及漢代私印遺品中可尋。唐宋以降,具此趣味之印殊少。 (6) 木印——木刻印。以黄楊木、梅木、楠木、紫檀木、黑檀木為印材,自古有之。朝鮮樂浪“漢代王光墓”中有黄楊木印出土,居延漢簡中亦見木質印。可追溯至漢代,而文獻最早見於《北齊書》。 B 按使用,可大别印為官印與私印兩類。官印乃以皇帝、王侯為首之文武官員公用印,以為封拜之憑據。相見時,佩繫腰間,作為官爵、位階之標章。戰國時代已行用。漢代以“關中侯印”、“關内侯印”最為充實。隋唐時代,廢除官吏印,代之以官署印。後世將官吏印、官署印概稱為 “官印”。 (1)王侯印——《後漢書·百官志》曰:“列侯所食縣,為侯國。”《本注》 曰: “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銀紫綬。”漢制侯國置王、侯,直至六朝。後漢始有卿、亭侯之稱,魏晉亦然。現存金印龜鈕各一印,而當時王印多為玉印覆斗鈕,侯印為銅質龜鈕,或用金銀涂金。出土日本之“漢委奴國王印”頗為著名。 (2) 關中侯印—— 《魏志·武帝紀》 曰:“關中侯、爵十七級,金印紫綬。”《關中記》曰:“東自函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關中即今陝西一帶。傳世品多銅印龜鈕,亦有涂金者。現存金印二方。 (3)太守印——郡太守印章。漢初印,“守”字上冠以郡名,即曰 “□□守印”。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改 “守”為 “大守”,曰“□□大守”。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實行“五字印制”,曰“□□大守章”。印文皆有“大”字。新莽時改為“大尹”五字印,後漢以降作“太守”五字印。太守印無實物存世,惟憑封泥為據。 (4) 將軍印—— 《後漢書·百官志》曰: “將軍不常置。”軍隊將行之際,未遑鑄造印,急遽鑿成。殆為五字印,末行附刻“章”字。鈕式為龜,亦有駝鈕、獸鈕者。以上所論為官印,次言私印: 左私印·右官印 私印者,個人所用也。其材質、鈕式、印文等,無論何時皆不同於官印,無一定規制,使用自由。漢代印式千姿百態,屬印史之極盛期。六朝時代印不多。唐宋以降,朱文印暢行,印藝得以振興。私印除姓名外,亦有别號印、家世印、齋室印、收藏印等,名目繁多,姿態萬千,趣致濃鬱。本書【篆刻】項中有詳叙。 〔特殊印章〕 因時代、地域等不同,有數種特殊印行世: (1)傅國璽——秦始皇以藍田白玉作蟠螭鈕,鎸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欲傅萬世,為繼位之證物。此係傳說,難定真偽。晉以降,國璽有數種文,但其傳承可疑,想必非真璽。宋鄧文寳所撰 《傳國璽譜》(《重校說郛》九七)有載。 (2)皇帝六璽——漢制皇帝六種印。據衛宏《漢舊儀》,帝持白玉、螭、虎鈕等六種印璽,以行封命、發兵、祭祀諸事,用武都所産紫色泥押印。原印無存,但所謂“皇帝信璽”之封泥,著録於 《封泥考略》,其原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3)花押印——元代常用。蒙古人不熟漢文,以符號表示姓名諸意,多將漢字變形,用於長方代鈕中。 (4)蠻夷印——中國皇室對塞外諸民族所賜官印。大都首冠中央國號 (漢、魏、晉),繼刻地名、職名,一般不刻“印”、“章” 字。鈕式因地而異,西北民族為橐駝鈕,東南用蛇鈕。材質多為銅,亦用金銀或涂金。 (5)藥浪印——朝鮮藥浪出土印。藥浪係漢代郡治遺迹,民國五年(1916)以來陸續出土古印十數方,有玉印、銅印、木印諸類,洵為漢印研究之珍貴資料。 (6) 西夏印——西夏國 (1038——1227)官印。用西夏文篆書,為有輪廓之白文大印。印背以西夏文鑿款,别具風尚。 (7) 肖生印——刻有鳥獸、人物之印章。一曰 “肖像印”、“畫像印”。以古印觀之,漢代多兩面印,印之底部常施徽刻,押於泥土方顯圖像。 (8)帶鈎印——帶鈎柱下之刻印。印字刻於帶鈎里側留金上,為印之一種形式。帶鈎為嵌有金、銀、玉之精致裝飾品,印文概為粗刻,多采用古璽、秦漢印式樣。 〔印章之製作〕 古代印章多係金屬類,其製法有鑄造與錐鑿之别,而鑄造有撥蠟法、翻砂法。“撥蠟法”者,先用蠟造印模,以石膏樣泥土定型,使之乾燥,復經火熱,使蠟溶化流出,再注入銅液而凝成。“翻砂法”者,先作印模,用泥造型,乾燥剖開,取出印模,復合母型注入銅液。“錐鑿法”者,先作無字印型,復據陣中急需以维或刀鑿造。古銅印皆用此手段,而鑄造法為多,维鑿法較少。 生肖印 [印章之鑒藏] 古璽、古印乃古史暨金石書法研究之資。其鑒藏之風始於宋代,自此有古璽印譜刊行。宋徽宗(趙佶) 首着先鞭,著《宣和印譜》四卷,無傳。其後,有晁克一 《集古印格》、王厚之 《復齋印譜》、顏叔夏 《印古式》、姜堯章 《集古印譜》諸著相繼問世,均屬珍本。明萬歷年間 (1573—1619) 顧世安撰 《顧氏印藪》,世人以為秦漢古印鑒賞之指南。入清,“印學”蔚然興起,璽印出土日多,集古銅印之印譜接踵而出,僅羅福頤《漢印文字徵》即引據明代印譜十一部、清代印諧七十四部。其中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集古印之大成,尤享盛名。此外尚有吴雲《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高慶齡《齊魯古印攈》、吴大溦《十六金符齋印存》、端方《陶齋藏印》諸著行世。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