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厄危 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 |
释义 | 厄危 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甲) 就国家、民族、家庭、个人而言,厄危的事都有可能随时袭来。现在,《义勇军进行曲》仍作为共和国的国歌在高昂的唱着。然而,从地球人的视觉去揆度,中华民族的危机或许不在边疆、不在海岸、不在空中来自域外的“武化”,而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从文化而言,文化是体现和支撑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的总和。从人类发展而言,文化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从深层而言,中美两国长期持续的角逐,是世界两大主流文化碰撞与较量的结果。从角逐的层面而言,我们又出现了不能自己地一味败退和汉奸文化与汉奸文人的呼应。民族不灭指的是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 起来! 起来! ”作为时代的最响亮的呼喊,或许不算过分。 “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 ” 厄、危,虽是两个沉重的字,然而却是古往今来的你、我、他的警世恒言。 厄、危,都是发生在家里的故事 厄、危都是发生在家里与房屋有关的故事。 “厄”、“危” 二字的造出,是古人对于某种事物的长期观察与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精神固化。当我们反复使用 “厄”、“危” 二字的时候,就自然会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 ”“厄”、“危” 可以以它的构形,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它的出世过程与这笔固化了的精神财富。 厄和危反映的是古人的安全意识,是从无数教训中抽象出的警世危言。 小篆的 “厄”(音饿e),从厂(音罕han,是山崖的形象的标意),从卩,“卩”(音节),跽(古人的一种坐姿)的初文, 甲骨文契作“ ![]() 厄,也是“阨” 与 “隘” 的本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 “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隘塞之地)则多其弩。”《吴子·应变》:“以一击十,莫善于阨;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这些虽然表述的是军旅处于狭隘之地的用兵方法,但也不失为对于 “厄” 狭窄、险要本义的阐释。 厄的本义是,人处在狭窄而危险的地域或境遇之中。从本义引申的有: (1)困苦之意。晋·左思《魏都赋》: “能济其厄。” (2)穷困之意。《荀子·宥坐》: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 故将位于今河南淮阳县南古陈侯弩台称厄台。 (3)迫害之意。《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两贤岂相厄哉?” (4)险要的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 “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 险要的地方称厄塞。 (5)危难之意。《榖梁传》僖二二年: “(宋)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 (6)指两边高峻的狭窄地形或险要的地方。《孙子·地形》: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仄陋狭小称厄僻。 (7)艰难处境与困苦遭遇称厄运。汉·扬雄《元后诔》: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三国志·蜀·谯周传》:“今汉遭厄运,天下三分。” 《后汉书·皇后纪》: “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元元厄运,危于累卵。” (8)艰难的时刻称厄会,灾难来临称厄劫,时运不济称厄闰(旧说黄杨树遇闰年不长)。宋·卫博《定庵类稿·偶成杂意》诗句: “黄杨独咫尺,更说厄闰年。”苏轼也有: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的诗句(《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退圃》)。 《说文》: “厄,科厄,木节也。从卪,厂声。贾侍中说以为:厄,裹也。一曰厄,盖也。”许慎对“厄” 的说解言无据理,矢不中的,牵强附会,迂曲难通。 厄与仄是姊妹篇。“厄” 是悬崖之下一跽坐绻屈的人; “仄” 是悬崖之下站立象征侧身之人。故仄有倾斜的寓意,《管子·白心》: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不敢正视,斜着眼看人称仄目;低贱、卑下称仄陋。事物的普遍性,寓于事物的特殊性之中。“厄” 与“仄”,同为悬崖之下的 “人” 状,而由于构形不同,寓意则迥然有别,把个事物表述得剔透淋漓,这大概就是汉字其所以优越于古今中外所有纯表音字母的奇妙之处吧。 厄,又是汉字的组字构件。以厄所组构的汉字有扼、呃、轭等,凡以“厄”所组构的汉字都具有不通的寓意。 甲骨文❶的“危”,是一种器具的形象,是“危”的象形符号,其所以说它是个象形符号,不是 “文” 或“字”,是因为它不是形音义的统一。“ ![]() 甲骨文 ❷的 “危”,从厂,从人,人在厂上,它是将甲骨文❶的象形符号改进为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人在厂上,其标意是,人走在狭窄的悬崖绝壁的尽头,又回过头来匍匐着身子,那个小心翼翼惟恐坠落的样子,是不难发现和体味的,其危险之情状,也是容易理会的。这个悬崖绝壁,既是山石土崖的标意,也有房屋檐崖的标意。人站立在房屋的檐崖之上,向上是屋脊的陡坡,向下又是近临的手无把持的悬崖,其危险的情状也是不难想象的。《说文》:“ ![]() 商代契刻在龟甲上的文字 甲骨文 ❷的“危”,殷卜用作方国名,大约在殷王朝的西北部,“王其田亡(无)灾,才(在)正月,才(在)危卜。”“今日步于危,亡(无)灾。” “危方亡(无)其咎。” “危方以牛,其登于甲申。”“危方囟”则是危方国首领的头颅。“……用危方囟于匕(妣)庚,王宾。”是说用危方国首领的头颅来祭祀妣庚的神灵。 小篆的 “危”,是对甲骨文 ❷的 “危”进行了加画处理,从人,从厄,人在厄上,仍为会意字。如果说“厄” 是人处在狭窄而危险的地域或境遇之中,那么“危” 显然就是危上加危了。楷书的 “危”,将 “厄”上的那个战战兢兢、惊恐万状之 “人” 隶变得有点不像人了。 危的原本寓意是,人站在悬崖、屋檐的危险高远之处,从本意引申有以下意义: (1)屋脊,王充《论衡·感虚》: “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这里的危是指屋脊。 (2)高处,《国语·晋语八》: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埤是指地势低下的地方) (3)高峻,李白《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庄子·田子方》: “常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4)危险,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高处不胜寒,危危可及身。 (5)畏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臣闭其外也已远矣,而守其内也已固矣,国虽小,犹不危之地也。” (6)正直,《论语·宪问》: “邦有道,危言危行。” (7)凶险,《庄子·则阳》: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危害,《战国策·齐》一: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说文》: “危,在高而惧也。” 应该说许慎的解释是准确的。 危,也是汉字的组字构件。以“危”所组构的汉字,无不体现它的原本之意与引申之意: 诡(音鬼): 古今另样的警世危言。 佹(音鬼): 上房揭瓦,神经病。 跪(音贵): 在屋脊、崖边,腿酥得直不起来。 脆(音翠):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桅(音韦): 帆船上挂帆的高杆。 姽(音鬼): 女孩子不去冒那个险。 垝(音鬼): 高而不坚的墙。 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易·系辞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与国家可保也。《易》曰: ‘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这段文字现代人读起来不免有点晦涩,不妨来点翻译:孔子说: “危险的产生,乃是因为自以为很安全才发生的;至于灭亡,也是因为自以为可以长存以致发生的;说到混乱,更是因为自以为治安好才会发生的。所以,当君子处在安定的时候,切不可忘记危险;在存在之际,也不可忘记灭亡;在良好治安情况下,更不可忘记混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居安思危,自身才能安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易经》告诉我们: “灭亡了! 灭亡了! 要时常将这句警语挂在嘴上,就好像把牛马拴在坚固的桑树上。” 就国家、民族、家庭、个人而言,厄危的事都有可能随时袭来。从文化而言,文化是体现和支撑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体系的总和。从人类发展而言,文化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 ” 厄、危,虽是两个沉重的字,然而却是古往今来你、我、他的警世恒言。 周原出土的甲骨文: “渭魚。既吉,𢆶捕王其小”。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