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叁 对识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释义

叁 对识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我国古代的识字教材,在字种的排列上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顺序,后代字典所用的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据义系联的排列方法,在这些字书中都已经萌芽。这体现了编纂者们文字学方面的素养,更为可贵的是,体现了古人对汉字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
以《史籀篇》为例,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云: “《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据班固所云,可知该书属于识字教学读本一类。据说,其编排体例大概是按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它采用四言诗的形式,四字一句,两句一押韵,便于学童学习诵读。采用诗歌形式编写识字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史籀篇》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启蒙识字教材,为秦汉以后编写儿童字书提供了典范,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巨大。
以后的识字课本,基本沿袭 《史籀篇》的体例。
西汉史游的 《急就篇》 (又名 《急就章》)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识字和常识课本。它以识字为主,同时介绍各类知识,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教材,一直沿用了600多年。顾炎武说: “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 《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作为一种儿童读物,其使用时间之长在世界教育史上实属罕见。今存 《急就篇》主体部分为七言韵语,或用三言、四言,共34章,计2144个字。《急就篇》在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编写体例和内容对后世童蒙教材如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有很大影响。此书自成书后就广泛流传,并被传播到中国周边国家。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写的 《千字文》通篇四字一句,共250句,在极短的篇幅内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天文历象、岁时变化、名贵物品、古代帝王、品德修养、建筑文化、历史地理、士人农桑、生活起居等。其行文注重声律对仗,讲究用典文采,押韵和谐,抑扬顿挫,即使完全当作诗歌来读也无妨。如开篇写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本书一直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
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将约500个常用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的常用汉字,形式上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其内容缺乏文理,但编排合理,句式整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如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与《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流传。
南宋末年王应麟所作 《三字经》继承了历史上蒙学教材编写的传统,集中了 《急就篇》、《千字文》的优点,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是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其句子往往言浅意深,每三字一句,整齐排列,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儿童诵读记忆。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全文仅1140字,却将识字、语文知识与人文思想融会贯通,采用说理法和榜样法,例举了20多个例子。如: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在识字的幼儿阶段,就同时灌输孝悌思想,使得识字与人伦道德教育水乳交融。因此,《三字经》出现后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不但是蒙学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10月,《三字经》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三字经》确定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6]
明末学者程登吉的 《幼学求源》 原名 《幼学须知》 ,又名 《成语考》 、《故事寻源》 ,简称 《幼学》。清朝嘉靖年间,学者邹圣脉又作了一些增补并更名为 《幼学琼林》 ,也叫 《幼学故事琼林》,遍行天下。全书按内容编排为三十三类,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与词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蒙学百科全书。全文采用骈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等,文字简练,对仗工整,易学易懂易记,对于学童增长见闻、学习对句和作诗帮助极大,因而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清代把它与 《增广贤文》并列。
清代车万育编录的 《增广贤文》篇幅不长,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 以韵文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往往以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如: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美不美,乡中水; 亲不亲,故乡人”、“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有些句子连在一起简直就是诗歌,如: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这本书采录广泛,大致反映了古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耐人寻味,值得借鉴。其语句接近口语,极少运用典故,易于为人们接受。因此,在民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人们把它与 《幼学琼林》并列,称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上述蒙学教材都是古代教育的基础性读本,周谷城先生在为岳麓书社出版的 《传统蒙学丛书》撰写的序文中说: “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等形式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注释

[1] 张政爙.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 考古学报,1980. (4).
[2] 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四· 汉魏博士考[M]. 北京: 中华书局,1959. 6.
[3] 转引自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M]. 北京: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 11.
[4] 周有光. 中国语文纵横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56.
[5] 王宁. 汉字学概要[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 http://bnucourse. bnu. edu. cn/course/gdhy/zljc/hzgy/6.htm [2008-3-16].
[6] 张继红. 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EB]. http://www.1cn3.cn/new/xinshijing/ShowInfo.asp?InfoID=5287 [2008-5-2].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