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 甲骨文合集11460,殷 貞疾口禦于妣甲。
 口尊,殷周金文集成5452,殷 口。
 宁未口爵,殷周金文集成8801,殷 宁未口。
 父戊口爵,殷周金文集成8530,西周早期 父戊口。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51,戰國 臭(嗅),畀(鼻) (司)也。未(味),口 (司)。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7,戰國 蜀(獨)行,猷(猶)口之不可蜀(獨)言也。
 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11,戰國至秦 易口舌,不羞辱。
 居延新簡EPT61.4,西漢 自言責三十,井谷口候長王禁亖年亖月中買。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復潛行地中,見于陽口,立廟桐柏。
 徐義墓誌陽,晉 于時宫人實懷湯火,懼不免豺狼之口。
 黄庭經,晉 寂莫矌然口不言,恬惔無爲游德園。
 郭休墓誌,隋 是非莫關於口,喜愠不形於色。
 楊清墓誌,唐 夫以四知聞乎綿代,一口著自前脩,冠萬古而騰芳,包千齡而作範。 《説文》: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屬皆从口。” “口”是典型的象形字,《説文》所下定義是從口的功能角度考慮的。該字形古今變化有限,意義也是古今一貫。“口”主要用於人,也可指動物之嘴。《史記·蘇秦張儀列傳》: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天如果將“口”、“嘴”放在一起比較,一般説來差别有兩點: 一是“嘴”的口語色彩比“口”重; 二是若用於動物,鳥多稱“嘴” (因其尖而突出),獸多稱“口”。
口★常◎常
kǒu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人张嘴之形,隶定为“口”。本义为嘴,发声或进饮食的器官,引申为言语、人口、容器内外相通的地方、出入的通道、破裂的地方、刀或剑的锋刃、骡马等牲口的年龄、量词(用于人、牲畜、与嘴有关的动作)等。 【辨析】 ❶以“口”作意符构成的字多表示与口有关的事物、动作和性状等,大致可分为五类:a.口及与其相连的各部分,如“喙、吻、咽、喉”;b.口的动作,如“嚼、含、吞、哺、吮、唾”;c.与口有关的行为,如“呼、吸、吹、吟、唱、哭、叫、问”;d.与口有关的拟声词,如“噫、嘻、嗟、唧”;e.译音用字,如“咖、啡、啤、啶”。 ❷以“口”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kòu:扣、叩。 口kǒu象形字,作意符生成的字近400个,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kòu 叩(小叩柴扉久不开,叩首) 扣(扣除) 筘(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 gōu 句(同“勾”,以“句”为声符又造出了新的形声字。见“勾”字条) hou 上声:吼 去声:后 口 (kǒu)象上下脣之形。
口 (wéi)羽非切。回也,象回帀之形。 【按】帀,音zā,同“匝”,環繞。
*口vjwər[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口,回也。象回匝之形。凡口之屬皆从口。(六篇下) 在一定範圍之内,由他字析出。 口(kǒu)“ ,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苦后切) 段玉裁注:“言语、饮食者,口之两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别味也。’《颐》象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甲骨文字形象人之口形,篆文同。卜辞有:“贞:疾口,御于妣甲?”(《合》11460)“御”是除去灾殃的一种祭祀。“疾口”指口腔患病。这句是卜问口腔患病了,是否要向妣甲举行御祭。[1]古文字中“口”是个常见的构字部件,需要注意的是它在构形时的功能不完全一样。“有些从‘口’之字,如部内‘喙’、‘吻’、‘咳’、‘咀’、‘啜’均从‘口’之本义得义;有些则从其引申义得义,如部内‘启’;有些则与‘口’的本义和引申义全然无关,‘口’在构形上只起一种区别作用,如部内‘右’、‘周’、‘否’;有的甚至只是声符的一部分,如部内‘局’字所从。”[2] 口部收字一百七十九个,重文二十一个。口部字多与口有关,其中包括的字大致分为下面四类:(1)口及其各部分。如“口、吻、咽、喉”等。(2)口的动作。如“咀、嚼、含、吞、吮”等。(3)与口有关的行为。如“呼、吸、吹、吟、唱”等。(4)与口有关的象声词。如“噫、喈”等。 口kǒu(3画)
 *口kǒu3画 口部 (1) 嘴,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 ~形|~腔|病从~入。 (2) 指说话: ~才|~音|~风|~气。 (3) 人口;家庭成员: 户~|拖家带~。 (4) 饮食的滋味;人对饮食味道的爱好: ~味|~重|可~。 (5)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 瓶~|碗~。 (6) 进出通过的地方: 出~|入~|门~|渡~。 (7) 特指长城的某些关口: ~外|西~。 (8) 破裂的地方: 裂~|伤~|衣服撕了个~儿。 (9) 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 归~|财贸~|专业不对~。 (10) 武器或工具的锋刃: 刀~|刃~|这把刀的~卷了。 (11) 马、驴、骡等牲畜的年龄,因其年龄可由牙齿的多少长短看出: ~小|四岁~。 (12) 量词。多用于人、牲畜或某些器物: 五~人|一~井|三~猪|两~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