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 甲骨文合集9560,殷 貞其从王古。
 作父己簋,殷周金文集成3861,殷 己亥, 王易(賜)貝, 才(在) 。用乍(作)父己 (尊)彝。 亞{古}。
 史牆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5,西周中期 曰古文王, 初 (盭)龢于政。
 𤼈鐘, 殷周金文集成251, 西周中期 曰古文王,初盭龢于政。
 叔 父簠蓋, 殷周金文集成4544,春秋晚期 ……弔(叔) 父乍(作)行器, 永古(祜)畐(福)。
 中山王 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夫古之聖王, 敄(務)才(在) (得)孯(賢)。
 古璽彙編5051,戰國 古。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435,戰國 古。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3262,戰國 中古。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1,戰國 古(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不能 (使)亓(其)臣者, 不與言人之臣之不能事亓(其)君者。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92,戰國至秦 可(何)謂“爨人”?古主爨竃者殹(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從古以來,存者亡者,□此九已。
 居延新簡EPT59.353,西漢 故終古隧長高嚴。
 漢印文字徵 古孫克印。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烈烈明府,好古之則。虔恭禮祀,不愆其德。
 宋仲墓誌,隋 終成萬古,長寂何明?
 石經尚書,唐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説文》: “古, 故也。 从十、 口。 識前言者也。 , 古文古。” (臣鉉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 許慎以“从十、口”來分析“古”的字形,不准確。有學者認爲,甲骨文和金文中, “古”字上半部並不是“十”, 而是象盾形, 字从“ ”。 裘錫圭在《説字小記·説吉》 中認爲: “盾牌具有堅固的特點, 所以古人在 ‘ ’上加區别性意符‘口’ (跟 ‘吠’、‘鳴’ 等字所从的有具體意義的 ‘口’ 旁不同),造成 ‘古’ 字表示堅固之 ‘固’ 這個詞。”後來,“古”字上半部的盾形漸漸簡化爲“十”字,這大概是許慎誤認爲其“从十、口”的原因。
古★常◎常
ɡǔ甲骨文1、金文1造字本义未详。一说表意,从盾,表示盾牌坚固(是“固”的本字)。甲骨文2、金文2、小篆一说表意,从十从口,十指众多,以历代众口辗转相传之事表示时间久远。本义为多年以前的时间,引申为古代的事情、古朴、历时久远等。 【辨析】 ❶以“古”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u,但声调和声母不同。ɡǔ:诂、牯、钴、罟∣ɡū:估、姑、辜、鸪、蛄、咕、沽、轱、酤∣ɡù:故、固∣hù:怙、祜、岵∣kū:枯、骷∣kǔ:苦。 ❷“古董”也作“骨董”,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❸古/故 见133页“故”。 古gǔ会意字。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经过十口(代)相传,自然是古老的故事了。所以故事的开头,总是“很久很久以前”。“古”似为“故”之本字。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gu 阴平:估(估计) 姑(姑娘) 菇(香菇) 沽(沽名钓誉) 咕(象声词) 辜(辜负) 鸪(鹧鸪) 酤(“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李颀《送陈章甫》) 轱(轱辘) 蛄(《说文·虫部》:“蛄,蝼蛄也。”) 上声:诂(训诂学) 牯(阄割后的公牛;亦泛指牛) 罟(渔网) 钴(金属元素) 嘏(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福,又读jiǎ。“祝以孝告,嘏以慈告。”——《礼·礼运》) 去声:故(事故) 固(顽固) 痼(痼疾,经久难治愈的病) 锢(禁锢) 鲴(一种鲤科鱼) 崮(地名用字,孟良崮) ku 阴平:枯(枯萎) 骷(骷髅) 上声:苦(痛苦) 楛(粗劣,不精致) hu 阴平:糊(糊张纸) 阳平:胡(姓氏) 湖(江湖) 糊(糊涂) 葫(葫芦) 醐(醍醐灌顶) 猢(树倒猢狲散) 鹕(鹈鹕) 煳(烧得焦黑) 去声:怙(怙恶不悛) 祜(福,大福) 糊(糊弄人) 岵(多草木的山) 相关链接 1.“湖”,金文是个象形会意字。左边为“水”,右边,是个三角形的深坑,上有一“丨”指向湖面。表示有水的坑。讹变为“沽”。小篆加“月”,更显出湖水的特点。 2.“涸”(hé),《尔雅·释诂》:竭也。《礼·月令》:“仲秋之月水始涸。”水枯竭了,河床干了变成了“固体”,属会意字,谐“渴”之音。“渴”本义为“水干”。曷、渴、喝,一音之转也(参见“曷”字条)。 古 (gǔ)十口所傳,是前言也。 66.趣談“古”字古,古代戰爭頻繁,遇有戰事,就把盾甲置於廣場中心,以警示族人,現在出了“事故”;後借爲相去很遠的年代——古時候。
古gǔ(5画)
 *古gǔ5画 十部 (1) 过去的离现在久远的时代(跟“今”相对): 上~|远~|~为今用。 (2) 指古代的事物: 考~|访~。 (3) 经历久远年代的: ~书|~玩|~都。 (4) 具有古代风格的: ~朴|~拙|~雅|复~。 (5) 古体诗: 五~|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