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古銅器 |
释义 | 古銅器中國夏、商、周三代迄秦、漢(約公元前2100——公元220)間,鑄造之銅器概為“古銅器”。夏朝已有銅器,世無異論,然無確鑿遺物可徵,故不甚詳。可觸目者始於殷代,終於漢代。 鼎 尊 彝 卣 爵 盉 盤 觚 鍾 簠 匜 簋 𣪕 [種類] 古銅器種類繁多。可粗分為: (1) 炊烹器類——有鼎、鬲、甗、鍑、鏊等。圓鼎者有三足,方鼎者有四足,另置兩耳。鬲似鼎,圓形三足,足内中空,鬲腹與空足相通。鬲足稱“款足”,與鼎異。 (2)酒器類——有尊、彝、舟、罍、卣、壺、缶、瓶、盉等。尊或呈截角形,中部粗大; 或呈方形,有圈足。罍同為圈足,另置兩耳。彝比尊大,下方有兩耳,彝肩必銘文,盛酒一斛。 (3)酒壺酒杯類——有爵、觚、觶、角、斝、兕觥、巵等。“爵”與 “雀”同字,仿雀形,為最小之酒觴,盛酒一升。一升即今十合。諸侯朝覲時,天子賜爵,有玉、角、金.銀諸種,依等級而别,故後世有 “爵位”之稱。觚盛酒兩升, 四方有棱角。觶盛酒三升。角盛酒四升。斝盛酒六升。圓器巵盛酒四升,欹器巵酒滿則傾,空側仰。 (4)食器類——有𣪕、 盨、豆、簠、簋等。敦 (實為“𣪕”之誤釋)如鼎有三足,腹傍置大耳兩只,耳上垂珥,無蓋。豆用以盛生肉之類濡物。“豆”為象形字,頗似日本高杯。簠、簋 (與𣪕實為同種器) 皆為盛黍稷之器皿。據字形考,古時用竹制。 (5)盥滌類——有匜、洗、盤、鑒等。乃注水之具,多為四足,呈豕形。承裝盥滌廢水之具為洗。盤亦侈口圈足,置有兩耳。 (6) 樂器類——有鎛、鐘、錞、鐲、鐃、鐸、鉦等。鎛亦名 “特鐘”,為獨立大鐘。鐘亦名“編鐘”,十六口一組。鐸似鐘,有柄及舌。 (7)兵器類——有劍、矛、戈、戟、鉞、弩機等。劍有兩刃,刀柄稱鋏,鋏端稱鐸。弩機用于彈射矢、石以擊敵,銳勝弓箭。 (8) 量衡器類——有量、鍾、鈁、權等。鍾呈圓形,鈁呈方形,形俱類壺,特兩耳與環。周制四升合豆,四豆合區,四區合釜,十釜合鍾。四豆合今制一升七合,遂知鍾合今制六斗七升八合餘。權即秤砣。此外,尚有鏡鑒具、農具、工作器具諸類。 [使用] 若按用意分,古銅器可大别為三類: 第一類為宗廟祭器;第二類為王侯貴族寶器,以款貴賓之用;第三類為實用器具。而宗廟祭器尤為重要。據《周禮·春官》太宗伯 (掌天神、地祇、人鬼祭祀)條,知 “六彝六尊”之名及其品物,其用法參閱有關司尊彝禮官之釋說。“六彝”為:鷄彝、鳥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六尊”為:牲尊、象尊、壺尊、著尊、大尊、山尊。依春、夏、秋、冬祭祀而異。“六彝六尊”制,周時始備,將所有重要銅器概稱 “尊彝”。至于寳重之至,實難以想像也。是時,尚有象徽國權之傳國寳器 “鼎”。 〔制式〕 宏觀殷器,以簡潔古樸為其特色。少凹凸,不甚復雜,銘文亦簡,多為一字銘,文樣質素,筆劃直截。周器銘文漸長,有多達數百字者。文樣隆起,刻飾華美,有饕餮、螭夔、魚龍、鳳凰、雲雷等圖案。綫條自然,造體明净匀整,毫無糊模,以華美、崇重、精妙之姿,展現銅器之黄金時代。銅器技藝以周代為頂峰,秦代而降,漸呈衰退。秦式銅器已失儀飾之華美與莊重,偏向灑脱、輕薄與纖細,缺乏奇特、剛放之精神。此風至漢愈甚,藝術情欲喪失殆盡。圖樣平凡,銘文欠缺,甚至無文。但漢代象嵌技藝尤為發達,鏡鑒類鑄造殊為精美,漢鏡遂無與倫比。而銅器鑄造以漢告終。一九六八年自河北滿城縣之前漢中山王劉勝夫妻古墓中,發掘之古銅器銘,可謂其末期之物。 〔歷史〕 古銅器之發掘早自漢代。漢武帝 (劉徹) 時(前116) 於汾水後土祠傍得鼎,遂改元元鼎。據 《西京雜記》,廣川王去疾發掘國内之冢藏,獲得古銅器累累。自此,古銅器逐漸為世注重。宋代出土藏器甚多,刊行專著數種,以元祐七年 (1092) 吕大臨 《考古圖》十卷為先聲。繼之,王俅《嘯堂集古録》、闕名氏《續考古圖》、清朝勅選《西清古鑒》相繼問世,遂奠定 “古器物學”之根基。清末民初,“考古學”大興,古銅器之發掘亦漸頻繁,至今已出土無數。頗多研究專著,主要名著如次: 《十三長樂堂古器款識》四卷,錢坫撰。《懷米山房吉金圖》一卷,曹載奎撰。《兩罍軒彝器圖釋》十二卷,吴雲撰。《攀古樓彝器款識》二卷,潘祖蔭撰。《匋齋吉金録》八卷,端方撰。《十二家吉金圖》二卷,商承祚撰。《清愛堂彝器款識法帖》一卷,劉喜海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阮元撰。《筠清館金文》五卷,吴榮光撰。《簠齋吉金録》八卷,陳介祺撰。《攈古録金文》三卷,吴式棻撰。《憲齋集古録》二十六册,吴大澂撰。《兩周金文辭大系》 圖録及考釋,郭沫若撰。《商周彝器通考》,容庚撰。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