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 甲骨文合集13561,殷 壬辰卜,貞酘司室。
 司 癸方尊, 殷周金文集成5681,殷 司 母癸。
 司母戊方鼎,殷周金文集成1706,殷 司母戊。
 龏㚸方鼎, 殷周金文集成2433,殷或西周早期 龏㚸易(賜)商(賞)貝于司。
 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西周晚期 司余(小子)弗彶。
 古璽彙編48,戰國 右𨟻(將)司馬。
 古璽彙編24,戰國 司馬之鉨。
 古璽彙編27,戰國 司馬之鉨。
 古璽彙編65,戰國 司寇之鉨。
 包山楚簡·文書162,戰國
(滕)少司馬龏梄(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弓9,戰國 是古(故)又(有)司不可不先也。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14,戰國至秦 縣司空、司空佐史、士吏將者弗得,貲一甲。
 陶文,考古與文物2000年01期,秦 北司。
 陶文,考古與文物2000年01期,秦 北司。
 “左司空丞”封泥,考古與文物1997年01期,秦 左司空丞。
 “公車司馬”封泥,考古與文物2005年05期,秦 公車司馬。
 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西漢 宋司馬請曰: 宋人寡而荆人眾,及未濟,擊之,可破也。
 “楚中司空”印,考古1998年08期,西漢 楚中司空。
 “長沙司馬”印,考古1978年04期,西漢 長沙司馬。
 “滇蠻軍司馬”印,文物1984年03期,新莽 滇蠻軍司馬。
 “詔假司馬”印,文物1995年12期,東漢 詔假司馬。
 司徒袁安碑,東漢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石門頌,東漢 於是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爲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上郡王府君察孝,除郎中,遷度遼右部司馬。
 太尉楊震碑,東漢 歷太僕,太常,遂究司徒,太尉。
 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
 劉韜墓誌,晉 晉故使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征東將軍軍司關中侯劉府君之墓。
 石尠墓誌,晉 屢表告疾,出爲大司農。
 元壽安墓誌蓋,北魏 魏侍中司空元公墓誌。
 元文墓誌,北魏 魏故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林慮哀王誌銘。
 封延之墓誌蓋,東魏 魏故侍中司徒尚書左僕射封公墓誌銘。
 元光基墓誌蓋,東魏 魏故侍中司空公吴郡王墓銘。
 張禮墓誌,隋 晉司空華之逸胄矣。
 崔暟墓誌陽,唐 潭州司馬樂孝初。
 李訥妃杜氏墓誌,唐 朝請大夫、曹州司馬。
 元婉墓誌,唐 簡州司馬。 《説文》: “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屬皆从司。” 甲骨文構形之意不明, 多假爲“祠”。 金文多用“𤔲”代“司”。 師 父鼎:“𤔲(司)馬井白(伯)右師 父。” “用𤔲(司)乃父官友。 ”楚簡或假“司”爲“始” 。郭店簡 《五行》簡18: “□子之爲善也,又(有)與司,又(有)與冬(終)也。”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 “司”作“始”。
司★常◎常
sī甲骨文、金文、小篆造字本义未详。用为后嗣,后作“嗣”。一说表意,象以柶(sì,古代礼器,形如匙)覆盖在口上,表示进食,隶定为“司”。本义为向神灵呈献食品进行祭祀(是“祠”的本字),引申为掌管、主持、古代官署、政府机关的行政部门等。 【辨析】 以“司”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韵母为i,但声调和声母不同。sì:饲、嗣、笥∣cí:词、祠∣cì:伺。 司sī (甲) 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与“后”字相反。“后”(即“君”),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司”表示接受、执行。《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古君王之下的三司(司马、司徒、司空)是最高的执行官,管理天下事务。“司”与“事”古音同。唐宋以后六部之下设有司;明设使司;清简称为司,如刑部之下有“十四司”(见方苞《狱中杂记》)。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作动词,本义为职掌、主管。“各司其职”用此义。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ì 饲(饲养) 嗣(嗣位) 伺(伺机) 笥(方形的竹器) ci 阳平:词(词语) 祠(祠堂) 去声:伺(伺候)
司 (sī)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 司sī(5画)
 *司sī5画 乛部 (1) 掌管;主持: ~仪|~令|~机|各~其职。 (2) 古代官署的名称,今称中央政府部级机关中下一级的部门: 财政~|礼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