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 )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66,戰國 舌出齊唇吻。
 八都壇碑,唐 何思何慮,運鬼謀于掌握; 玄之又玄,窮道源于唇吻。
 邊誠夫人墓誌,唐 息者歸矣, 生實夢焉。䐇然斯理,唯道與禪。
 楊承胤墓誌,唐 莫不五行流吻,舉目便執其宗;一覽緘心,啓軸輙該其賾。 《説文》: “吻, 口邊也。 从口勿聲。 , 吻或从肉从昬。” 《説文》或體“𦝮”應分析爲 “从肉昬(昏)聲”。 唐代邊誠夫人墓誌作 “䐇”。睡虎地秦簡 “吻”字聲旁之形體極富個性,與小篆、楷書均不相近。
吻★常◎常
wěn形声,从口,勿声,本义为嘴唇,引申为动物的嘴、用嘴唇触碰人或物以表示喜爱。 吻 金文; 篆wěn[口(意符)+勿(聲符)→ 吻(《説文》:“吻,口邊也。從口,勿聲。”吻,動物的嘴。如豬的吻突,可用以掘土覓食。又人的嘴唇叫“吻”,用嘴唇接觸人或物的行爲叫“亲吻”,以表示親熱。其實遠在人類誕生之前就有了“吻”。 因此,吻並非文明人的專利,也不表示所謂的愛。當一個哺乳動物出生以後,體内的免疫系統並不健全,很易遭到病菌、病毒的侵害。幼小生命所以能够存活下來,經研究,是因爲母親對它的“吻”,通過這一吻從幼體那裏接觸到了病菌和病毒,在母體内产生了與之相應的“抗體”,再通過乳汁把抗體送到幼體,使幼體能够免疫。這一免疫管道,是通過“吻”來實現的。 没有想到親吻的背後對於哺乳動物如此聖潔,如此偉大,如此需要。這就是“舔犢之情”。)] 葉聖陶《倪煥之·十四》:“黄瓜藤蔓延在竹架子上,翠绿的黄瓜掛著,幾乎吻著地面。” 吻*脗wěn(7画)
  *吻〔脗〕wěn7画 口部 (1) 嘴唇: 唇~|接~。 (2) 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 ~别|亲~。 (3) 动物的嘴: 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