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辞上》:「精气爲物,游魂爲变。」
孔颖达疏:「云精气爲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爲万物也。」
《吕氏春秋・尽数》:「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
唐 杨炯《庭菊赋》:「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
《平山冷燕》第十四回:「我想天地生人的精气,生到美人亦可谓发泄尽矣。」
2 人的精神元气。
汉 王充《论衡・订鬼》:「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
汉 王充《论衡・幸偶》:「物善恶同,遭爲人用,其不幸偶,犹可伤痛,况含精气之徒乎?」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止忧》:「此一激也,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
3 清明之气。
《淮南子・精神训》:「烦气爲虫,精气爲人。」
4 肾精之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韩诗外传》卷一:「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後伤,时不可过也。」
宋 沈括《梦溪补笔谈・药议》:「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
5 犹精诚。
汉 刘向《说苑・复恩》:「智伯与赵襄子战於晋阳下而死,智伯之臣豫让者怒,以其精气能使襄子动心。」
汉 王充《论衡・感虚》:「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爲之崩也。」
6 犹灵气。
鲁迅《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後记》:「将精气吹入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见诗歌底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