啻( ) 疐鼎,殷周金文集成2731,西周中期 攻 (龠)無啻(敵)。
 剌鼎,殷周金文集成2776,西周中期 王啻(禘)。
 師虎簋,殷周金文集成4316,西周中期 啻(適)官 (司)(左)右戲緐(繁)荆。
 師酉簋,殷周金文集成4288,西周中期
乃且(祖)啻官邑人虎臣西門尸(夷) 尸(夷) (秦)尸(夷)京尸(夷)𢍁身尸(夷)。
 □叔買簋,殷周金文集成4129,西周晚期 𠀠(其)用追孝于朕皇且(祖)啻(帝)考。
 蔡侯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1,春秋晚期
(祇)盟嘗啻。
 陳侯因 敦, 殷周金文集成4649,戰國晚期
(紹)緟高且(祖)黄啻(帝)。
 古璽彙編3198,戰國 啻庶。
 包山楚簡·文書154,戰國 王所舍新大 (廐)以啻 (苴)之田。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134,戰國至秦 凡是日赤啻(帝)恒以開臨下民而降央(殃),不可具爲百[事],皆毋(無)所利。
 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五行甲篇,西漢 丙辰啻以殺。 《説文》: “啻,語時不啻也。从口帝聲。一曰啻,諟也。讀若鞮。” 出土古文字與小篆同。可用爲 “適(嫡)” [繼承義,如訇簋 “今余令女(汝)啻官”], 用爲 “敵” (如疐鼎 “攻 無啻”), 用爲 “帝” [如陳侯因 敦 “高且(祖)黄啻”],用爲 “禘” (祭名,如剌鼎 “王啻,用牡于大室”)。 “不啻”之 “啻”意爲 “僅、只”,當屬假借義。 “滴、敵、嫡、適”等字均以 “啻”爲聲符(楷書中作偏旁的 “啻” 寫作“啇”),“啻、禘”均以 “帝”爲聲符。
啻 (chì)从口,帝聲。楷又變爲“啇”,適、謫、敵、䵂、摘、䙗、滴、嫡、鏑篆皆从啻,隸皆从啇,惟“䙗”尚有作“𧝐”者。啇,又音滴,本也。邵子湘以“啇”爲“滴”,改《士昏禮》“三商”爲“三滴”,大謬。 △啻chì12画 口部 〈书〉 副词。但;只;仅。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词后: 何~|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