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 ) 柞伯鼎,文物2006年05期,西周晚期 既圍昏。
 包山楚簡·文書2,戰國
 (令)圍壴宜命之於王大子而以 人。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67,戰國至秦 權(椽)大一圍。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圍而勿舍,亦利。
 漢印文字徵 單圍。
 石尠墓誌,晉 其年九月五日奄見攻圍。
 韓恆墓誌,唐 身長六尺三寸,腰帶十圍。 《説文》: “圍,守也。从口韋聲。” “圍”是“韋”的分化字。“韋”字上下从“止”,中爲口,即城邑。其本義爲軍隊征伐、包圍城邑。後累增義符“口”作“圍”。柞伯簋銘文用其本義。秦簡中又有用作量詞之例。 戰國楚簡“回”讀“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鄭子家喪(甲本)》簡3: “乃 (起)帀回(圍)奠(鄭)三月。”又《凡物流形(甲本)》簡9: “十回(圍)之木,亓(其)(始)生女(如)蒴(蘖)。”
圍围, 金文; 篆wéi[囗(周圍,意符)+韋(圍本字,聲意符) → 圍 (《説文》:“圍,守也。從口,韋聲。”環繞〈包圍、周圍、圍棋〉。)] 《詩經·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上帝至尊,命令九州效法商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