坙 金文; 篆jīng[獨體象形。(《説文》:“坙,水脈也。從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一曰水冥坙也。 ,古文巠不省。”不確。許先生把經紗誤以爲水流。林義光先生和郭沫若先生皆認爲:‘坙是經的初文’。坙,像織前經紗。早在三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知用稻草、蘆葦編織籃子和網子。公元前1200年(商代)我們的祖先開始用蠶絲織帛(綢),相繼用麻纖維織布。其第一道工序是“經紗”,經紗時將紗緒(頭)從綜絲的小孔(綜眼)中穿過。每根綜絲控制一根經紗。當綜絲上下運動時便將經紗分開成上下兩片,形成梭口,以便引入緯紗。若干綜絲則由綜框固定。金文中的“工”,即“綜框”的文字化;其中的“巛”,即“經紗片”;最上面的“一”則爲卷經紗的“織軸”。古人僅用數筆,就把“經紗”的場面描繪得一清二楚,如臨其境。許慎先生生於東漢,其時我國的紡織業已發展到“提花紡織”程度,如果他到織布坊或到農村走一走、看一看就不會弄錯。容庚的《金文編》已注意到“孳乳爲經”。“坙”是“經”本字。由縱向引申爲“直”。)] [清] 林義光《文原》:“巠,即經之古文。” 郭沫若《金文叢考》:“余意巠蓋經之初字也。觀其字形……均象織機之縱線形。從糸作之經,字之稍後起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