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咡
1 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
《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郑玄注:「辟咡诏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 《礼记・少仪》:「有问焉,则辟咡而对。」 孔颖达疏:「尊者有事问己,己则辟口而对,不使口气及尊者。」 陆德明释文:「辟,匹亦反。」 2 指耳语。
唐 周繇《嘲段成式》诗:「促坐疑辟咡,衔盃强朵颐。」 清 赵翼《戏老》诗:「只有诸童孙,贪翁含饴饲;辟咡时一来,得食又掉臂。」 3 谓尊长者恳切教诲。
清 钱谦益《杨凤阁寿宴序》:「遭逢世变,投劾归里,累徵不起。更十年所春秋届七十矣,先生之犹子司理公,承辟咡之训。」 清 魏源《<曾子章句>序》:「惟爲己爲人义利际,谆谆提撕而辟咡之,百世下如见其心焉。」 4 指尊长者。
清 魏源《<论语孟子类编>序》:「况《论语》《孟子》显白之文,至今如侍辟咡而闻诏告,非《典》《谟》《盘》《诰》聱牙噩诘之比,奚必待传注而後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