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
1 梵语pattra的音译。意爲树叶。古印度常以多罗树叶写经。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
《佛说自誓三昧经》:「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爲证;诣贝多树,汝复爲证。」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闍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汉翻爲叶。贝多婆力叉者,汉言叶树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清 阎尔梅《遂初园诗》:「东邻賸有逃禅地,更向祗园种贝多。」亦译作「贝多罗」。 清 吴伟业《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诗之三:「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 清 陈维崧《贺新郎・中元感怀》词:「亟倩兰陀张净馔,抛作贝多罗子,早勘破人间生死。」 2 借指佛经。
唐 张鼎《僧舍小池》诗:「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顾景星《<楝亭集>序》:「贝多、金碧、象数、艺术,无所不窥。」 3 传说中的国名。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周成王元年,贝多国人献舞萑,周公命返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