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 甲骨文合集29365,殷 □子卜, 在田, 龍祈塞, 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7,戰國 (得)既(氣)塞於四𣳠(海)矣。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11,戰國 亡(無)聖(聲)之樂,塞于四方。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民之父母12,戰國 亡(無)𦡊(體)之豊(禮), 塞于四𣳠(海)。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41,戰國至秦 已補,乃令增塞埤塞。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諍(爭)李(理)皆塞。
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西漢 雍塞當者,欲前後夬徹。
張家山漢簡·脈書9,西漢 腸熱而渴,爲塞中。
漢印文字徵 漢保塞烏桓率眾長。
郃陽令曹全碑陰,東漢 故塞曹史杜苗幼始。
衛尉卿衡方碑,東漢 少以文塞敦庬允元。
元勰妃李媛華墓誌,北魏 藴無名於柱下,播奇功於塞上。
封忠簡妻王楚英墓誌,隋 中饋云主,徽音允塞。
張翼墓誌,唐 屬金方逆節,玉塞多虞。 《説文》: “塞, 隔也。 从土从𡨄。” 楚簡或假“賽”爲“塞”。《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簡16—17: “利木侌(陰)者, 不折其(枝); 利其渚者, 不賽(塞)其(溪)。 ”
塞★常◎常表意,小篆从土从 (sè), 指填塞,隶定为“塞”。本义读sè,堵塞孔洞、填塞缝隙;又读sāi,堵塞孔洞、填塞缝隙,引申为阻隔、充实、弥补、放入、堵住容器口或孔洞的物体等;又读sài,引申为要塞、关隘,有阻隔作用的屏障或险要地方。 【辨析】 塞/堵 这两个字都有阻隔义,区别在于:“塞”侧重于填入,“堵”侧重于挡住。 塞·寒sāi·hán(甲·塞) (金·塞) 会意字,甲骨文、金文有一个房屋的侧视轮廓,下为双手,中间的“工”字似为草捆。籀文“宀”之下四个“工”字,“工”之下有左、右手,意为堵塞门窗的缝隙。这是古代北方过冬的必要准备。《诗经·七月》中就有“塞向墐户”的劳作。小篆与“寒”字的结构相似,意义上也有某种联系。因为“寒”,所以要“塞”。不同的只是“工”变为“屮”(草),“土”变为“仌”(冰)。“寒”与“塞”作声符时省略掉“土”与“仌”,就完全一样了。二者生成的字有: sài 赛(比赛) zhài 寨(大寨,地名,在山西省) jiǎn 蹇(跛脚的意思) qiān 搴(《广韵》:“搴,取也。”)褰(揭起,“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褰裳》) 骞(高举也。人名,汉有张骞) xiān (鸟飞貌) 相关链接 《说文》认为搴、蹇、骞等字是以“寒”为声符。《说文》中的“搴”写作“㩃”。 显然是“左形右声”。“寒”的声母为舌根音,“搴”的声母为舌面音。从语音变化规律看,舌根音与舌面音有此对应关系 ,此说可从。 塞(sài)先代切。此邊塞字也。从土,𡫟聲。𡫟,見會意竝峙篇。 塞(13画) ❶sāi ❷sài ❸sè
*塞sāi13画 宀部 (1) 堵;填: ~洞|~入。 (2) 塞子,堵住或填入的东西: 活~|瓶~。 另见sài(351页);sè(353页)。
*塞sài13画 宀部 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外|边~|要~。 另见sāi(350页);sè(353页)。
*塞sè13画 宀部 义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中: 堵~|充~|阻~。 另见sāi(350页);sài(3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