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靸 sǎ ㄙㄚˇ 《广韵》苏合切,入合,心。 《广韵》私盍切,入盍,心。 13画 革部4画 统一码:9778 大五码:E0DC 国标扩:EC83 亦作「扱⁴」。
1 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後帮。後亦指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
唐 杜荀鹤《山寺老僧》诗:「草靸无尘心地闲,静随猿鸟过寒暄。」 清 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八:「平头拖宝靸,约指眩金钢。」 2 把鞋後帮踩在脚跟下;穿(拖鞋)。
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摺:「破麻鞋脚下靸。」 《儒林外史》第十回:「他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 曹禺《日出》第三幕:「小东西挂在那里,烛影晃晃照着她的脚,靸着的鞋悄然落下一只。」 3 飘忽貌;轻举貌。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 颜师古注:「靸然,轻举意也。」 唐 薛能《舞者》诗:「慢靸轻裾行欲近,待调诸曲起来迟。」 4 乐曲中的一个乐段。
宋 玉灼《碧鸡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颠、正颠、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5 指低下的物品。亦指事之不振者。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五》:「﹝杭州人﹞讳低物爲靸,以其足下物也。」 清 翟灏《通俗编・品目》:「《能改斋漫录》:唐人谓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即踏趿之省,字当作靸,盖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参阅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6 通「鈒」。参见「靸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