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趾 zhǐ ㄓˇ 《广韵》诸市切,上止,章。 11画 足部4画 统一码:8DBE 大五码:B36B 国标扩:D6BA
1 脚指头。
汉 焦赣《易林・否之艮》:「兴役不休,与民争时,牛生五趾,行危爲忧。」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足五趾骨》:「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别於手也,俗名足节。」 明 刘基《北上感怀》诗:「宁知乖圆方,举足辄伤趾。」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女娲﹞正要伸手,又觉得脚趾上有什麽东西刺着了。」 2 泛指脚。
《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毛传:「四之日,周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 唐 韩愈《寄卢仝》诗:「昨晚长须来下状:隔墙恶少恶难似,每骑屋山下窥阚,浑舍惊怕走折趾。」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蛇人》:「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林语堂《〈有不爲斋丛书〉序》:「原因是古今人同是圆颅方趾,悲欢离合之际,大同小异也。」 3 支撑器物的脚。
《易・鼎》:「鼎颠趾。」 孔颖达疏:「趾,足也。」 宋 王得臣《麈史・古器》:「忽一日暴雨,村民得小鼎於涧侧。铜爲之,色如涂金,两耳三趾,趾皆空中,可受五升,甚轻。」 4 基础部分;底脚。
《左传・宣公十一年》:「议远迩,略基趾。」 杜预注:「趾,城足。」 宋 王禹偁《八绝诗・清风亭》:「兹亭废已久,厥趾犹在哉。」 明 吴宽《爲史明古题沈启南画》诗:「崒嵂终南山,黄河抱其趾。」 5 踪迹。
晋 皇甫谧《高士传・梁鸿》:「仰颂逸民,庶追芳趾。」 唐 王勃《观佛迹寺》诗:「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余。」 6 引申爲追踪。
明 归有光《太学生叶君墓志铭》:「自其少时,颇以自负,思一日驰骋於当世,以趾前美。」 7 践踏。
《明史・左良玉传》:「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 清 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我兵万众突出,枪炮声如雷,贼惶遽不及战,辄反走,趾及顶背,自相蹴踏。」 8 止,停止。
《管子・弟子职》:「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 郭沫若等集校引王绍兰曰:「《说文》无趾字,止即是……问足所止何方,非趾之谓。」 9 终。
《庄子・天地》:「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 郭象注:「首趾,犹始终也。」 10 典礼,礼仪。
《文选・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趾。」 李善注:「姜,齐姓也。趾,礼也。齐,伯夷之後,伯夷爲虞舜典天地人鬼之礼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