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扬雄传下》:「《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
《後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 邓之高勳,耿 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唐 卢照邻《答蜀父老问》:「莫不称赞鸿烈,揄扬颂声。」
2 大明。用作书名。今所传《淮南子》别称《鸿烈解》,又省称《鸿烈》。
《西京杂记》卷三:「淮南王 安着《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爲《淮南子》。」
汉 高诱《<淮南子>序》:「然其大较,归之於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爲大明道之言也。」
3 《淮南子》主道家学说,因用以指道经、道术。
南朝 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
清 曹寅《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七:「丛桂蒙茸土一隅,拟求鸿烈问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