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复亚 由豪宅到坟墓 |
释义 | 复亚 由豪宅到坟墓(甲) 从常来常往的“复”,到掩压封闭的“亚”,这中间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但却是隔离天日的两个世界。在古人的意念里,是想着使它们互通,于是遐想驰骋,便造出了许多这些左右添减,内外增删,互为因果,彼此关联的汉字来。从而诱引得学者厘析,释者番诠,沿伪袭谬,聚讼纷纭。今得有兴琢磨,这其间自有一番乐趣。 人类在经历了宕居、巢居、穴居之后,又经历了一个复居的阶段。复居是处于穴居与宋居的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它是一种非穴非宋、是穴是宋的居住形式。 中国的许多汉字,一般是由声响产生字形,字形决定字义的。我们还是先从古老的字形及其演变去作一番饶有兴味的分析吧。 甲骨文一款的“复”,是复居近乎平面图纸的图形,中间长方形是“复”的主体即“复”的腹部,上下两头小口形状是“复”的上下进出南北通道,为象形字。甲骨文 ❷的 “复” 给下面增加一倒止,“止” 在甲骨文时是人脚与行动的标意符号,这里标示的是人的一只向下的右脚,其标意为人从复居中走出。 金文的 “复”,不仅给 “复” 的腹部增加一横,表示不是虚空,而且又给南北上下的通道增加了台阶的标意。不过却将“倒止” 的 “脚” 用金文厥的谐音来标示(金文时的厥写作 “”), 其含意与甲骨文 ❷无别。 小篆的 “复”,虽然恢复明晰了 “夂” 的倒止之形,但又将复的主体割裂为三节,变得使人难以理会。到楷书时“复”就有点趋向繁化,不仅增加行动符号 “彳”,写作“復”,变成从彳复声的形声字,而且又另造两字:一是增加 “穴” 造 “𥨍”字, 以标示 “復” 有穴居的性质。二是增加“衣”造“複”字,以标示“复”如衣被,可以蔽体御寒。汉字简化后, 復、複、𥨍, 返朴归真,统统写作 “复”。 复,用作名词,是人的一种居所称谓。复,用作动词,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人从复居中的往返进出,如反复、重复、往复、繁复等; 一是指将从地下掏出的土培于穴旁,《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毛传》: “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郑笺》: “复者,复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这里的陶是“掏”字的通假,因为那个时候 “掏” 尚未出世,是以陶代掏的。将掏出的土又培于穴的四周,故曰复。 复,是一种半地穴、半宋居式的居所,较之巢、穴之居那就豪华庄重得多了。这种半地穴式形制的房子,可以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遗址中有所发掘。这里的半地穴式复居,分早期和晚期两种。早期的穴壁粗糙,并有营建时铲镢和帮土后木棒拍打留有的印痕。复的腹部设有火堂和筑有低矮的土床。穴帮上接筑矮墙,四壁平正,墙上留有小窗,还挖有方形或圆形的放物小龛。复的腹部地面一般低下1.4米至2.2米之间,门槛比地面稍高,门槛外挖一空场。晚期的入地略浅,地平用白礓石粉加土夯筑数层,部分夯土还经过火煅,以防潮湿。穴帮上加垒版筑低墙,墙厚一般在0.55—1.10米之间。复居的两头有斜阶通向地面,作为出入、透光、通气口,通道上部搭建有人字形顶盖。复居的顶部是由内部四根木柱撑起的四角攒尖顶(如图所示)。这大概就是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云“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吧。这种形制的居所穿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农村个别人家仍有沿袭,记得时为村中“土建师”的父亲解释说,这叫“外低内高,是房似窝,省工节料,不易坍塌,冬暖夏凉,适宜穷人所居”。不过这时的“复居”没有了前后的通道,上下台阶被移于室内的前后门内。 西安半坡母系族落遗址半地穴半宋居的复居复原图。上图左右、下图右边的建筑物即为廊。 复居是仰韶文化的居室形式,这点从西安半坡母系社会群居部落遗址就能看得很清楚。2006年10月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灵龙村发堀的六千多年以前的房屋遗址,证明这时人类已经由半地穴式为主的复居向地面建造房屋过渡。 复的本意是界乎穴居与宋居之间的一种居所的形式,它以筑造时掏土复壁与人的反复进出而取意的。因此,复有反复之意,返回之意,恢复之意,又、再的多层多次之意等。复,甲骨卜辞用作再次,“戊辰复旦”,即再次出太阳是戊辰日。基于复居的本意,复也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名复。八卦在人体部位上坤代表腹,震代表足,复卦,震下坤上,正是“复”字的字形结构。《易·复》彖曰: “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彖辞是说: 复,象征着亨通,因为坤在上代表顺,震在下代表动,动之以顺,乃是顺其自然的事。朋友来往,反复其道,这是合乎自然的事,出入进退不会有什么差错。《说文》对“复”、 “復”、 “𥨍” 分别作了解释: “复, 行故道也”; “復, 来往也”; “𥨍, 地室也”。復、𥨍原本都是“复” 的孳乳,许慎对三个字的字意说解具异曲同工之妙。与 “复” 所组构的汉字如覆、蝮、腹、馥、複等均与它的本意与引申之意有关。 简化后的復、複统统回复到甲骨文二款的字形,反反复复,复,真的成了复复复复复的复字了。 舜帝时,辟地树谷,筑墙茨屋作室,使人居从地下逐步向地面发展,将中华文明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概也不亚于当今的朱门豪宅。在古人的观念里,普遍认为人的死亡,不过是灵魂与肉体分离,灵魂会长期存在,游离于与人毗邻的另一个世界,并左右着人间世事,万万不可漠然置之。死后对于灵魂的享受(主要指贵族)应与活着一样的丰裕优厚,于是,在这里便引出一个 “亚” 字来。 甲骨文一款的 “亞”(亚),是甲骨文一款“复”字的异构,它是受 “复” 构形的启示而产生的一个既像复字而又有区别的象形字,“复”中间呈方块状的“口”形,而 “亞” 则采取中空的处理办法。从字形看 “亞”也有仅次于 “复” 的韵味。亞,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外观轮廓虽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 “复” 这个原本形状之宗。 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 “亞” 是为灵魂造就一所与人居 “复” 一样的或仅次于 “复” 的居室。 “亞” 是古代贵族墓葬的一种形制,后来也引申指对于祖先祭祀的场所。对于“亞”的字形与含意的解释,最先李孝定提出了“殷墟发掘所见殷王陵墓其形多作形,亞字初谊未知与此有关否” 的问题。后来唐汉先生有一段释辞:“亚,来源于殷商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祭祀。考古发掘安阳王室墓葬区时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墓均为南北向,分为两类,即带四个墓道的和带两个墓道者。带两个墓道的大墓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各有一个从墓坑通向地面的墓道;带四个墓道的为长方形或十字形,四壁各有一个墓道,形制上与亞字的两种构形相吻合。”(先生附图并图解,《汉字密码》723—724页)后来“亞”就是对祖先墓地或祭祀场所的代称。殷卜有“其御于父甲亚”,御为祭名,是说去商王父甲的墓地或宗庙祭祀父甲。娅为女性的宗庙或陵寝,卜辞中的妣戊娅与父甲亚,皆为康丁时之宗庙。 亞的本义是,与复居形制相似的墓葬形式,由本义又引申出以下意义: (1)仅次一等之意,《尔雅·释言》: “亚,次也。” 如亚军、亚父、亚圣等。 (2)匹配之意,姊妹丈夫之间的互称。 (3)祭祀形式与祭祀场所,如亚方,殷卜 “其侑于室亚方。” 侑,祭祀名,即于宗庙或墓地这个地方搞祭祀活动。宋代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 · 商父乙觚》: “凡器上之有亞形者,皆为庙器,盖亞形所以象庙室耳。” 殷卜 “亚旁以羌其御用。” 是说以羌人作殉葬旁于墓地。屈万里:“亚,宗庙藏主之所也。” (4)隅角、角落之意,于省吾《甲骨文释林·释亚》:“方隅或角落作亚”。 (5)掩闭之意,宋代蔡伸《友古词如梦令》:“人静重门深亚。” (6)填压之意,唐杜甫有“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头”的诗句。从亞所组构的汉字,无不体现它的原本之义: 宝鸡北首岭遗址半地穴式复居复原图。左边建筑物即为廊。 恶: (双音词,音屋、音鹅) “亚” 压在 “心”上,使人产生讨厌、丑劣、罪过、凶险、憎恨等不良感觉。 哑: 复居与亚葬一样,尽在不言之中。 垭: 两亚(隐指陵丘)之间的低地。 垩: (音饿)用以粉刷、粉饰亚壁的白土。 壼: (音捆)《诗经·大雅·既醉》: “其类维何,室家之壼。” 《集传》: “壼,宫中之巷也,言深远而严肃也。” 复、亚之义的引申。 娅:从复、亚相匹配引申出连襟之间的互称。 《说文》: “亚,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许慎将 “亚” 释成像人的鸡胸驼背,析形有误,谬之甚矣! 亞,简化后写作 “亚”。 从常来常往的 “复”,到掩压封闭的 “亚”,这中间的距离仅一步之遥,但却是隔离天日的两个世界。在古人的意念里,是想着使它们互通,于是遐想驰骋,便造出了许多这些左右添减,内外增删,互为因果,彼此关联的汉字来。从而诱引得学者们厘析,释者们番诠,沿伪袭谬,聚讼纷纭。今得有兴琢磨,这其间自有一番乐趣。 复、亚,由豪宅到坟墓。 如果 “亚” 是墓葬标意这一说法成立,那墓主人很可能是女性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