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夾(夹)㚒(闪) 佐辅佑助与蓦然窃取
释义

夾(夹)㚒(闪) 佐辅佑助与蓦然窃取


(甲)



(篆)


中国的所谓“文字改革家”,不承认汉字的本质是字形,才敢在汉字头上恣意动刀、生造。将 “夾” 与 “㚒” 一锅煮成 “夹”。 “夾”、“㚒”、 “夹” 汉字总数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了。何况“夾”还是个缺乏祖先基因的天外来客呢。

汉字的字形,是汉字的本质属性,它首先来源于造字者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取象,其次才表现他对万事万物的综合分析与理性逻辑的判断和概括的结果,它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不是任意妄想和向壁虚造。


甲骨文、金文的 “夾”,从大 (人),从两人,两个小人在“大” 的两腋之下,为会意字。“大” 左右腋下的两“小人”,它是取象于两旁的人对中间那个人的搀扶。
“夾”,殷墟卜辞用为辅助,“庚午卜角其夾。”、“…其夾。” 这里的 “夾” 有辅助之意。用为人名,“唯大吏 (事) 夾令 (命) 七月。” 这里的 “夾”是人名。用为从两旁夾击,“王乎 (呼) 取我夾才 (在)臀啚,若。” 用为地名,“甲申卜,王在夾 卜。”
小篆和楷书的 “夾”,仍然为 “大” 的左右两旁,两个小人相扶的形状。
“夾”的本意是左右相辅助,《逸周书·克殷解》 第三十六: 已杀纣,“周公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夾王。” 《左传·僖》 四年: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夾辅周室’。” 《左传·僖》 二十六年: “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辅成王。”这些都体现了夾的本意。“夾”的引申之意有:
(1)搀扶。《礼记·檀弓》 下: “使吾二婢子夾我。”
(2)亲近。《尚书·梓材》: “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夾。”
(3)镊取。柳宗元 《七巧文》: “胶如钳夾,誓死无迁。”
(4)狭窄。陆游 《长歌行》: “朝浮杜若洲,暮宿芦花夾。”
(5)两旁之间。如夾缝、夾道、夾生、夾沟、夾层等。
(6)来自两旁的压力。如夾击、夾攻。
“夾” 是个左右有人辅助的 “人”。“夾”作为字根,从它所组构的汉字,都体现着人性中从两个方面影响而形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性造化规律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结局。
俠: 从人。近人者仁。“俠”,抱打不平,见义勇为。晋·张华 《俠曲》 之二: “生从命子游,死闻俠骨香。”
狹: 从犬。近兽者鄙。鄙浅顽劣,窄隘曲邪。宋·张九成 《十九日杂兴》: “其间狹劣者,不售辄复躁。”
浹: 从水。近水者浸。“浹”,通透周匝,霑润泽濡。《史记·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 “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挾(音协): 从手。伸手者贪。拥有把持,从旁钳制。《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 “挾沣霸,据龙首。”
鋏(音加): 从金。获金者刚。持冶铸镕,长剑霍霍。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鋏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峽: 从山。有山者耸。逍遥于两山之间,倘佯于广泽之旁。杜甫 《峽口》: “峽口大江间,西南控百峦。”
硤 (音峡): 从石。石固者险。一夫守隘,千人莫开。《淮南子·兵略》: “硤路津关,大山名塞,……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
裌(音加): 从衣。衣薄者裌。非棉非单,加层曰裌,如裌衣、裌袄等。《宋书·朱百年传》:“尝寒就(孔)觊(孔觊,人名)宿,衣悉裌布,饮酒醉眠,觊以卧具覆之。”(裌娃,仍是今人挖苦讥诮某些小伙的廋词)
頰: 从页。脸两旁者曰頰。善恶皆容,颜貌调適。汉·王充《论衡》:“人面色部七十有余,頰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
再者,豆类成熟时的 “夾”,裂开称为 “莢”; 筷子“夾”餐,称为“梜”(筴); 鸟类叼(夾)食,称为“鵊”等等。
“夾”,又能给人带来一种可心的感受,因此“夾”从竹,从匚(音箱,意同)的“箧”(音切),就是如意称心的小箱子;“夾”从心,从匚的“惬”(音切),就是称心如意、合乎情理、恰如其分的浓缩词。
《说文》: “夾,持也。” 许慎之释,离题太远。“夾”简化后写作“夹”,虽然少了一笔画,却失去了“夾”的本有的文化内涵,“夹”纯粹成了一个干巴巴的表音符号,其形状也无从审美,因为审美的前提是“真”。

“夾 ” (音闪),甲骨文、金文未收。小篆、楷书的 “夾 ”,从大 (人),从二 “入” (与 “夾”从二“人”有本质的区别),为会意字。“入”有进纳之意,“入”在“大”的两腋之下,可以会意为将外物纳入自己腋下裹藏起来,其所以赋音为“闪”,是纳入时行动迅速的表意。
“夾”本为地名,在今河南省陜县。殷商时大概这里的民风尚 “㚒”, 犹如 “文革” 中兴极一时的“抢帽子”、“抢像章”一样的时尚。后来又因这里黄土沟壑纵横,河流阡陌南北,故加 “阜” (具阻隔意),写作 “陝”。
“㚒”的本意是迅速将外物藏于自己腋下, 也谓藏物于怀。 故 《说文》: “㚒, 盗窃怀物也。 俗谓蔽人俾㚒是也。”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㚒者公然持人,㚒者私有怀物。”
“陝”作为地名,即今河南省西部陝县,还是今陜西省省名的来由之地。西周初年,陝是周公姬旦与召公姬奭二公分治之处。《公羊传·隐五年》: “自陝而东者,周公主之; 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唐·张说 《奉和御制途次陝州》诗: “周邵尝分陝,诗书空复传。”
陝西,原本指河南陝县西南陝陌 (也作陝原) 以西的广袤地区。《晋书·宣帝纪》: “今君受陝西之任,有白鹿献”,其实此时的“陝西”系指去长安。《宋书·柳元景传》: “……赵难军向陝西七里谷”,“七里谷”在陝城西七里处故名。陝西,后为路名。宋代置陝西路,以在陝原以西而得名。自元代起置陝西行中书省,明朝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朝以来才称陝西省。
“㚒”还组构了一个从目, 从夾,夾亦声的“陝”字。䀹䀹, 通闪闪, 眨眼貌, 指眼睛频频闪动。
后来, 随着“㚒”作为地名被广泛应用以后, “㚒”(陝) 的本有“迅速掖物”意项,逐步由两个字承担:一是“闪”。“㚒”的忽然显现, 侧身躲避, 由“闪”来代替。原来的双音词 “陝揄”,后作“闪揄”; 一是“擅”。“㚒”的任意、 随便、 占有, 由“擅”来代替。
“夾”和“㚒”不仅是两个体系, 而且寓义相反。“夾”“佐辅佑助”,“夾 ”“蓦然窃取” 能混为一谈吗?
中国的 “文改家”们,不承认汉字的本质是字形,才敢在汉字头上恣意动刀,将 “夾”、“夾 ”、“夹”,一锅煮成“夹”。汉字队伍中的总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乱套了!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