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 ) 甲骨文合集13764,殷
(奔)亡疾。 按: 甲骨文从㫃、 止。
 甲骨文合集301,殷 貞昔乙酉箙 (奔) 。
 甲骨文合集34076,殷 箙 (奔)又疾。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295,殷 不 (奔)馬。 按: 增从彳。
 甲骨文合集21482,殷 貞余丙示 (奔)于正。 按: 从㫃、 正。
 榮作周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241,西周早期 克奔 (走) (上下)帝無冬(終)令 (于)有周。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亯(享)奔𣥚(走)。

簋, 殷周金文集成4322, 西周中期
 (率)有 (司)師氏奔追 戎于 林。 按: 增从彳。
 石鼓文·田車 又𣃵其□𧾭(奔)。 按: 从三“夭”、二“止”。左下殘缺之處可能也是“止”。
 石鼓文·霝雨 其奔其 (敔)。
 中山王 鼎,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𫊣(吾)老 (賙)奔𣥚(走)不𦔻(聽)命。
 古璽彙編3693,戰國 □犇(奔)隹鉨。
 包山楚簡·文書6,戰國 犇(奔)得受之。 按: 从三“牛”。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32,戰國至秦 已犇(奔)。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98,西漢 奔走陳兵者。
 居延新簡EPT65.26B,西漢𨼾長嚴立犇(奔)走。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是以髦士駿奔,華夏嚮臻。
 穆纂墓誌,北魏 武逐雲奔。
 竇泰墓誌,北齊 武皇奔車起慟。
 張禮墓誌,隋 奔箭難留。
 宫官司設墓誌,唐 驚浪雷犇(奔)。 《説文》:“奔,走也。从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从夭。” 金文字形从“夭”、三“止”會意。“夭”象人奔跑時雙手上下揮動,三“止”表示奔跑迅速。故此字會意爲奔跑。“止”訛變與“屮”同形,故許慎以爲“賁省聲”。楷書中“夭”皆寫作“大”。 實物文字又有从三牛之形體“犇”,即“奔”字異構。根據《玉篇》等字書的解釋,“犇”字的意思是牛受驚奔走。從實物文字材料來看,這一形體出現很早。
奔★常◎常
表意,金文、小篆上象前后摆臂飞跑的人形,下从三止,止即脚趾,本义读bēn,快跑(一说本义表示奔走如飞),引申为打了败仗而逃跑、女子私自与男子结合等;又读bèn,引申为直接前往、接近、为某种目的而尽力去做等。 【辨析】 ❶以“奔”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bēn:锛。 ❷奔/行/走/跑 见578页“走”。 贲·奔bēn·bēn金文“奔”为会意字,上为一个人(即“大”)甩开膀子,下面是三个脚印,表示比“走”还快。古人走路,由快而慢,可分为跑、奔、走、趋、步、行。“贲”是形声字,以“奔”为声(省去大),“贝”为形。通“奔”。以“贲”为声符的字有: pēn 喷(喷发) fen 阳平:墳(简化为“坟”,坟墓) 濆(水边;另读pēn,同“喷”) 去声:愤(愤怒) 偾(败也,坏也,“偾军之将”) 鲼(一种热带海鱼) 相关链接 “贲”,另读bì,小篆上讹变为三个“屮”(卉,花卉)表意,以“贝”为声符,意为装饰美丽。《说文》:“贲,饰也。”《尚书·禹贡》有“岛夷卉服”之说,《离骚》中的屈原也曾“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花花草草修饰自己。 奔 (bēn)从夭,卉聲。 【按】奔,金文作 ,象人狂奔之形。《説文》:“走也。”即跑。 *奔pwən[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走也。 从夭,卉聲。與走同意,俱从夭。(十篇下) 兩手上下擺動快速奔跑,腳步快,看似多腳的樣子。 *奔〔嘸 犇〕bēn8画 大部 (1) 快跑;急驰: ~跑|~驰|飞~|狂~|~涌|~泻。 (2) 逃跑;流亡: ~逃|东~西窜。 (3) 赶忙办急事: ~丧(sāng)。 另见bèn(18页);“犇”另见bēn(17页)。
*奔〔嘸逩〕bèn8画 大部 (1) 走向;投向: 投~|直~目的地。 (2) 介词。朝;向: ~这边看|~工地去。 (3) 副词。年纪接近: 两口子都是~六十的人了。 (4) 为办成某事而到处活动: ~火车票。 另见bēn(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