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衷)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释义

○(衷)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的概括力極強,從哲學的角度講,它既體現開始,又體現終結。世間的萬事萬物從“○”開始,又以“○”了結,所謂“圓滿”、“完滿”也是這個道理。人的生命過程也一樣,從“○”起步,在“○”上結束,故儒家將這一過程的終結稱作“歸”,道家稱作“化”,佛家就直接稱為“圓”。“○”是人類認知宇宙事物理性化的一個標識。
“○”這個符號究竟算不算字,于光遠先生1995年曾給國家語委建議在漢字字典中增加一個“○”字,三個月後得到的回答是,“○”不完全具備字的條件被拒絕了。其實作為文字符號早已有之,宋代秦九韶《數書九章》(1247年)和李冶《測圓海鏡》(1248年)中都用“○”表示數位空位的大量記載。早於于先生十三年的1982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角號碼新詞典》編排的第一個字就是“○”,都是用於數字空位,證明它是一個獨立的以形表意的字。
“○”不僅早已有之,按《易經》“無極生太極”的次序,它還是中華民族祖先用樹枝在地上畫出的第一個“文”。由於是第一個“文”,因此“○”就帶有天然的遺傳基因和幾分靈神聖氣。


《易經》有一元二儀,四象八卦的說法,“一元”即“○”。“○”作為符號它是無極❶的標意。無極是甚麼?故名思義,是說它沒有極限。作為理念這是古人對於宇宙天體認知的高度概括,表現為文字的一種形態。
“○”作為文字,古人賦予它以“淩”的音讀。“○”具有“淩”的淩空、淩虛、淩霄、淩駕、淩厲、淩辱、淩遲、淩人、淩虐等含義。“○”作為“文”的筆劃,從任何一點起畫,是週而復始曲線無限延長的圓歸。
甲骨文的“○”,由於契刻方便一般契作“”。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部首表》訛歸為“”(丁)部。
“○”是古人對宇宙天體認知並付諸文字的一種無限大的形態,甲骨文時代以它的形意異構的文字諸如:
(共):從卄。雙手拱“○”,拱、恭、供的本字。
(工):從丂。 天工人其代之。
(正):從止。人對美好事物的追逐。
(因):從大(人)。人的生命、精神於宇宙的無限延伸。
(天):從夫(人)。人對“○”的仰仗。
(邑):從卩(人)。 陽光之下的人居;人對“○”的依賴。
⦿(日):從●(太陰)。太陽與太陰疊合,也謂“日食”。
(韋):從二止。 人用自己的腳去編織一個美好的空間;對“○”的護衛。
金文的“○”作“日”用,出自《日癸簋》銘文。日癸,即對日影的測記、揆度。以其形意異構有:
(昊):從天。宇宙元氣博大。
(串):從“|”(時間)。宇宙天體在時間上的連續不斷。
(昶):從“永”。 日光永照,天長地久。
(袁):從止、衣。踐行“○”善化了的那種高遠的情懷。(字書只作姓解,舜帝之後)
(肙):從月。月球與其他天體相比,隱喻人的一種清明而又小心的品行等等。
從小篆起“○”被隸為類似方塊的形狀,並賦音賦意為“圍”。以“□”異構的漢字諸如囚、困、固、國等。
“○”即“無”。
“無”即不存在,是的,誰見過時間?但“無”中生“有”,是的,它無處不在,誰又能離開時間?西方人認為時間是上帝創造的。中國的漢字具有神氣,但不是神造。中國是唯一的沒有創世神話的國家。宇宙不是造物主的宇宙,這是天才卓穎的觀念。
在中華民族的審美視域中,“圓”作為一個能指豐富含意的代碼,喻示著柔和、溫潤、圓滑、流暢、婉轉、和諧、完善、善終、認同,標誌著一種美,是一種心理結構和一種文化精神。中國人鍾情於中秋佳節也是這個道理。
圓形是世間最完美的圖形,它是混沌原氣的表意符號,也是個至剛至硬,至曲至直,至誠至善的象徵。
哲,即人的理性認識的文化昇華;哲學就是這種昇華的學問。“○”作為無極符號,它體現遠古人類圓融飽滿的思維方式。圓融是在更高層次的智慧中,物質與意識、時間與空間、品質與能量統統可以轉化,一切都圓道周流,圓融可通。無極是圓的,圓代表圓滿,是人類的理想狀態。
“○”的概括力極強,從哲學的角度講,它既體現開始,又體現終結。世間的萬事萬物從“○”開始,又以“○”了結,所謂“圓滿”、“完滿”也是這個道理。人的生命過程也一樣,從“○”起步,在“○”上結束,故儒家將這一過程的終結稱作“歸”,道家稱作“化”,佛家就直接稱作“圓”。“○”是人類認知宇宙事物理性化的一個標識。
禪宗的理念是“空”,於是就有人說“○”是印度人發明的,又說這是印度人對宗教哲學的最大貢獻,這實在是一個悖論。
“○”是時間與空間的共同體,哲學家從來不把二者分開論述的,可是在最初的文字形成上卻是分開的。圓的起筆從左至右為“一”,它代表空間:圓的起筆從上至下為“|”,它代表時間。於是,“○”與“|”便組成“中”,其標意為:從上至下,中正不倚。
甲骨文❶的“”,為了契刻的方便,將“○”契作方形。 甲骨文
❷的“”給中上下各增兩個形似飄帶的四道橫畫,應該是乾卦符號“☰”(天)的轉換,是給“中”賦以天的蘊意。為了審美上的需要,上下對稱多了一個陽爻,其形在長期的演繹中,又將四道橫畫訛變成了曲線。
金文的“中”(⏀),應該說是恢復到了甲骨文的形狀。小篆將“○”訛作“口”,楷書襲之。
“中”二元異構,為元陽。元陽使得這個世界物種競生,中庸達仁,七彩繽紛,繁華呈英。“中”中正,不苟時世之壓抑;中立,居中而不倚;中和,和諧淳風,滌污而不同;中堅,洪流之砥柱。敲擊清脆,聲名外揚謂之“中”。“中”是中國人在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處事做人的一個重要理想,《中庸》就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述說。
“中”是肯定詞,河南方言的“中”將一種理念從古到今,用語言傳承了下來。“中”可謂是中國文字發生史上的第一個所造之“文”了。
漢字神奇,這“中”可算是奇中之奇了。更有意思的是“○”和“|”構成了浩瀚無窮的網絡世界,如今電腦仍然用“○”與“|”編碼,來反映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與變幻無窮。“過去的事物終將與未來相會”,“二進制”是德國號稱通才的萊布尼茨在18世紀發現的,他認為“○”和“|”是萬物的本源,他為他的發現而狂歡。但是不久,又被“伏羲八卦”驚呆了,原來他的發現是中國人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了。如果他還活著,得知中國人在那個時代就已經用“○”和“|”造出了“中”字,他一定會將眼鏡掉在地上的。
“中”多音字,它的造出,原於天象,是仰觀天於象的造字。其本意是時空充盈,不偏不倚,莊穆合和,無過不及,演繹下來就是人的行為上的一種範式。其中包函的意義有:
(1)中間、當中、裏面、內心、內藏、合格等。
(2)中等。《漢書·溝洫志》:“…治河有上中下策”。
(3)中庸。儒家處理事務一種持中的思想方法。
(4)媒介。《谷梁傳·桓九年》:“為之中者,歸之也”。
(5)符合。如成語,正中下懷。
(6)合格。《史記·秦始皇紀》:“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這裏以“中”作合格用。
(7)擊著目標。《左傳·桓五年》:“祝冉射王,中肩”,一箭中的。
(8)為外物所矢。《莊子·達生》:“中身當心則為病”。
(9)中國。中國一詞最早鑄於1963年陝西周原出土的《何尊》,其銘文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成王時代作器。
(10)語言表意上的肯定詞,河南方言“中”。
漢字在發展的長河中,也以“中”的意蘊異構了一些意音字:
仲:從人。中的擬人,作為序次在中,如伯仲季。
沖:從水。“中”的一種狀態。物的疾上和水的瀉下曰沖,(平行重力的相撞為衝,簡作“冲”悖理)。
忡:從心。對“中”產生一種不安的心理狀態。
忠:從心。以心的誠實待遇“中”。
盅:從皿。
(1)“中”從皿內下注穿越,隱以為空虛、虛度。
(2)當你舉起酒盅的時候,這“皿”中就是一個世界。
种:從禾。“中”的一株禾苗,隱以稚幼。今借作“種”的簡化體,悖理。
蚛:從虫。蟲對“中”的齧咬。
衶:從衣。衣被“中”沖刷,單薄不蔽,也隱指語言的澹寡無味。
衷:從衣。衣,人性、仁人者的物化。人的內心的中;懷“中”者的至心。
漢字在多元異構中,造字者多賦予“衣”的人性的含蘊,如衰、褻、襄、褒、袞、裒、哀等。這是因為動物界只有人才穿有自己悉心製作的外衣。“衷”中在衣內,其標意是“中”在人的心中。引伸有:
(1)内心。《左傳·僖公二八年》:“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
(2)正中。《左傳·襄公十八年》: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衷。”
(3)正派。《左傳·昭公六年》:叔向曰“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4)善,福。《尚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
(5)恰當。《左傳·僖公二四年》: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6)内衣。《左傳·宣公九年》:“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
《說文》:“中,內也。從口,上下通”;“衷,裏褻衣,從衣,中聲”。“中,內也;衷,裏褻衣”。在《左傳》等經典問世已久的東漢,這樣的說解就顯得衶縷在身,寡澹不蔽。同時,“中”不從口,析形有誤;中在“衷”中不僅是聲符,而且還是個主要的意符呢,試想假如沒有“中”的存在,“衷”還有甚麼意義呢?確切的說,“衷”應該是個意音字。
“中”也是個哲學概念,是中國人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理念。昔日周文王臨終時給太子姬發的遺言就是個“中”字,即中道、中庸、中正。每當我們接觸“中立”、“中原”、“中夏”、“中華”、“中國”的時候,就無不與中華民族創造的第一個字發生聯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1: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