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嫁娶(取) 家庭中的流水便宴 |
释义 | 嫁娶(取) 家庭中的流水便宴(甲) 女婚为嫁,男婚为娶,嫁娶,是男女婚姻的通称。嫁娶,既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婚姻形式,又是一个时代人类婚姻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婚姻文明的象征。嫁娶,是家庭中的流水便宴,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嫁娶”毕竟要走到尽头,“家庭”也必然面临末日。那个时候,历史将选择更加文明的婚姻形式,因为它相信,没有最好,只会更好。 在母系族落聚居并以母系世系为特征的时期,是没有家庭的。那时候的婚姻,基本是无序的,或专偶婚的一群男女互为所有,或族外婚男子的晚出早归,都谈不上嫁娶。 嫁娶是 “家” 的形式,也是 “家” 的继续,也是以“家” 为前提的一种婚姻秩序。嫁娶只能是家庭出现以后才可以发生和存在的事物,试想,没有嫁娶的 “家”还能算得上是家吗?相反,没有 “家” 的 “嫁娶” 能算得上是嫁娶吗? “嫁” 是 “家” 的孳乳字,其本意来源于 “家” 的基本含意。“家”具有男主和父系的含意。“家” 的核心是私有。“家” 是以夫妻构成为特征的以父系血统为纽带的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是说男称女为室,女称男为家。“家”从 “宀”,从 “豭” (公猪)省,家的本意为男主,不是有位女歌手唱道“我想有个家” 吗? 当然,她想的绝不是一套房子一头公猪,而是要找个男主人作为她的丈夫,同赴她们共同设计的 “家宴”。(甲骨文、金文 “家” 的有关信息,本集自序中已有涉及,请参阅) 我们只要理解了甲骨文、金文 “家” 的基本含意,对于理会“嫁” 的含意就更容易一些。嫁,从女,从家,家亦声,形声兼会意字。“我想有个家”,不仅唱出了古今女子的心声,而且也是小篆“嫁” 的含意的全部与十分到 “家” 的诠释。“女” 向 “家”走去,或向 “家”靠拢,这就是 “嫁” 字向我们储藏和提供的全部信息。 楷书的 “嫁”,是从小篆隶变而来。 “嫁” 的本义是,女子去男家结婚,《诗经·大雅·大明》: “自彼殷商,来嫁于周。”说的是挚国(商王朝属国)任家的姑娘,从遥远的殷商那里,嫁到中原地区的最西部岐山这个地方,给王季当了老婆。从本意引申的有: (1)赴,往,《列子·天瑞》: “国不足,将嫁于卫。”注 “自家而出谓之嫁”。 (2)卖,出,《韩非子·六反》:“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这里的 “嫁”具卖意。《孔雀东南飞》: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这里的 “嫁” 具出意。 (3)转移,《史记·赵世家》: “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如 “嫁祸于人”。因此,委过于人曰 “嫁非”; 移怨于人曰 “嫁怨”。 (4)接续,《齐民要术·种李》: “嫁李法,正月一日或十五日以砖石着李树歧中,令实繁。” 《说文》: “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 甲骨文的 “取”,从耳,从又(手),为会意字。我们从字形中可以看得到一只右手伸出去在抓住一只耳朵,它到底是要说明个什么意思?说法也有几种,最具认可的说法是,在古代战争中常采取割掉敌人左耳朵的方法以计数献功。《说文》: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 ‘获者取左耳。’ 司马法曰: ‘载献聝。’ 聝者,耳也。” 捕取,解释的是字义; 聝耳,解释的是字形。因此,许多释家就说“取” 的本义是割下左耳。看来,这一释法似乎有些片面,或者难免有武断之嫌。其实“取”,从构形上讲,一有拾、拿之意,因为 “耳”在甲骨文时代既是名词耳朵的 “耳”,也是计量单位的 “耳”,耳、又(右手)相组构,有拾、拿某种片状物件的标意。二有拉、拽之意(有时小孩不听话,撕住耳朵教训)。拉拽本身便具有捉拿、强夺、强制的蕴意。因为一个人的左耳,一般是另一人的右手去拽,取耳其实是取人,更多的是夺取人的人格。再说,甲骨文的 “取”,是 “娶”的初字,殷墟卜辞有 “乎取奠(郑)女子”、“乎取女”等内容,如果按 “割去左耳” 去解释,试想,缺一只左耳的残疾丑女,还有谁能与之共枕呢?笨想,最起码商王是不会娶她的,尽管他很淫荡。 金文的 “取”,人的那只左耳已失去了它那应有的形象,变得字不字的,画不画的。 取的本意是带有强制性的获取,《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从本意引申的有: (1)拿,如取款,分文不取。《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2)夺来,攻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3)捕捉,《诗经·豳风·七月》: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选择,求得,明袁宏道《经太华》诗: “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 如取材,取景等。 (5)招致,杜甫《上水遣怀》诗: “谗毁竟自取。” 如咎由自取。 (6)得到,《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如吸取,取得,提取,去粗取精等。 (7)迎接,韩愈《祭十二郎文》: “请归取其孥。” (8)听从,《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舜取母语,相别行至山中。” (9)取消,如取代,取缔,取而代之等。 (10)娶妻,《史记·吴起列传》:“吴起取齐女为妻。” 从“取”所组构的汉字,无不含有“取”的意蕴: 诹: (音邹)从言会意。取其言而善者谓之诹。 最:从⺜(帽之古字)会意。取其高而择者谓之最。 陬: (音邹)从阜(具阻隔意)会意。角落。取其一隅谓之陬。 聚: 从众,会意。取众而居谓之聚。 趣: 从走,会意。由趋向与舍弃所引发的轶闻。 到小篆时,“娶” 增加形符 “女”,才从 “取” 中单列出来,专司娶妻的 “娶”。《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说文》: “娶,取妇也。” 女婚为嫁,男婚为娶,嫁娶,是男女婚姻的通称。嫁娶,既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婚姻形式,又是一个时代人类婚姻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婚姻文明的象征。嫁娶,是家庭中的流水便宴,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嫁娶”毕竟是要走到尽头的,“家庭”也必然面临末日。那个时候,历史将选择更加文明的婚姻形式,因为它相信,没有最好,只会更好。 嫁、娶,既然是家庭中的流水便宴,追添一道菜,怎么样? 谜面: 家有千金不留, 是两个汉字的形与义。谜底在本篇找。 湖南年画《老鼠娶亲》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