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杂说
1 百家的学说。
《汉书・公孙弘传》:「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爲子,适辨一理爲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唐 颜师古《<汉书>叙例》:「近代注史,竞爲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 2 指怪诞鄙俗之语。
《北史・文苑传・李文博》:「﹝魏郡 侯白﹞通侻不持威仪,好爲俳谐杂说。」 3 指笔记小说。
宋 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世俗所谓王魁之事,殊不经,且不见於传记杂说,疑无此事。」 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诗有『颛蒙事可亲』之语,注云:『公佐字颛蒙』,疑即此公佐也。然未知《全唐诗》采自何书,度必出唐人杂说,而寻检未获。」 4 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议论者属之。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六朝杂说,有《会林》《对林》,见《隋志》。又《类林》《辩林》《笑林》,见《通志》。今率不存。」 《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清 沈彤《义门何先生行状》:「先生蓄书数万卷,凡经传、子史、诗文集、杂说、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