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宋体 |
释义 | 宋体宋体的“字” 宋朝是中国文化蓬勃兴盛的一个朝代。雕版印刷的繁荣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使得印刷业在宋朝进入了黄金时代。为了优化印刷字体,木雕艺人和文书抄写员之间的协作变得愈加紧密,逐渐从楷书发展出一种新的印刷字体,这种新字体就是宋体的前身。由于它在当时并不成熟,因此印刷采用的字体仍是以模仿颜体、柳体、欧体等书法大师书体的楷书为主。 宋体横笔细平、竖笔粗直,末断收尾处有装饰性的折角笔画。尽管它字形方正、整齐均匀、结构严谨,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却被明代文人诟为缺少艺术变化性的“匠体字”。不过,作为印刷字体,它有着一目了然、醒目舒适的优点,在现代印刷中常用于书籍和报刊等的正文部分。 宋代印刷的书籍 宋体文字形态特征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汉字的横笔画多于竖笔画,在方块字的框架下势必横笔细、竖笔粗;二是雕版印刷时,人们顺着木制雕版的纹理走向很容易就刻出较细的横笔,而竖笔的走向与木材纹理相冲,在雕刻时容易断裂,因此需要把竖笔画刻得更粗一些,以保持雕版文字的稳固性。同时,横笔的末端和转折处的笔画容易在印刷过程中受到磨损,因此这些笔画也会被刻得稍粗一些。 清代采用活字印刷的宋体 同楷体相比,宋体的几何外形更便于雕刻,因此用它进行雕版印刷更为实用。宋体中与木材纹理走向一致的笔画占主要地位,这样可以减少雕版上木刻文字的磨损,并相应延长使用时间。而且宋体中斜向笔画较少,这就让刀刻过程变得更为轻松。后来,在宋体方正字形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适用于印刷的异体字,它们的形态和笔画比例与原始的宋体相比稍有差别。 清代印刷的宋体 宋体字是中国书法与雕版印刷相结合的产物。它对毛笔的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充分体现了书法抑扬顿挫、潇洒自如的特点。宋体不仅继承了唐楷的方正规矩,还将木版刀刻、雕版印刷的韵味与之糅合在一起,有棱有角、圆润浑厚。 虽然宋体源于宋朝,但一直到了明朝才得以真正的确立。占据版面较少的宋体字终于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到了不断增长的书刊印刷中。由于它外形美观,易于辨认,在清朝时传播到日本,被称作“明朝体”(Mincho)。迄今为止,宋体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印刷字体。 明清时期的宋体变体字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