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 甲骨文合集387正,殷 丁卯宜于義京。 按: 象肉在俎上之形。
 甲骨文合集388,殷 己未宜于義京。
 甲骨文合集2387正,殷 貞宜有追。
 甲骨文合集33140,殷 ……乂尊宜……十牢。
 甲骨文合集33292,殷 乙卯, 貞𠦪禾于岳, 𤉲三小 宜三牛。 按: “肉”筆畫簡省。
 甲骨文合集25225,殷 ……貞……莫歲……其宜。
 戍 鼎, 殷周金文集成2694, 殷 王令宜子䢔(會)西方。
 作册般甗,殷周金文集成944,殷 王宜人方。
 史宜父鼎,殷周金文集成2515,西周晚期 史宜父乍(作)(尊)鼎。
 秦公簋,殷周金文集成4315,春秋早期 宜。

𧊒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4, 戰國早期 子之大臂(辟)不宜(義)。 按: 讀作“義”。
 中山王 鼎, 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以)征不宜(義)之邦。 按: 用作“義”。
 宜安戈,近出殷周金文集録1180,戰國 宜安。
 宜章矛,殷周金文集成11474,戰國 宜章。
 古璽彙編4740,戰國 宜千金。
 古璽彙編4539,戰國 宜善。
 古璽彙編4793,戰國 宜有千萬。
 古璽彙編4878,戰國 宜士和眾。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23,戰國 屈宜習之, (以)彤笿爲左尹卲 (貞)。
 包山楚簡·文書134,戰國
客、 百宜君既(以)至(致)命於子 (𨛡〔宛〕)公。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三35,戰國
(義), 宜也。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39,戰國 父子不新(親),君臣亡宜(義)。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7,戰國 恙(祥)宜(義)、利丂(巧)、采(綵)勿(物)出於 (作)。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23背,戰國至秦 圈居宇西北,宜子與。
 秦印文字彙編 宜陽津印。
 秦印文字彙編 宜民和眾。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叔(淑)人君子,其宜一氏(兮)。
 漢印文字徵 津陽宜印。
 漢印文字徵 宜士祭尊。
 漢印文字徵 卜宜。
 甘陵相尚博殘碑(左截),東漢 施舍廢置,莫非厥宜。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此宜蹈鼎,善世令王。
 豫州從事尹宙碑,東漢 於是論功敘實,宜勒金石,乃作銘曰……
 元平墓誌,北魏 冝延遐算,助隆聖魏。 《説文》: “宜, 所安也。 从宀之下, 一之上, 多省聲。 , 古文宜。 , 亦古文宜。” 甲骨文、金文象陳肉於俎上之形。春秋時期肉與俎分離,其後訛體流行,至戰國末期作 (中山王 鼎),把本作 形體訛成近於宀形。 《説文》古文作“ ”,已完全訛爲宀旁,篆文遂省去一 (肉)而作“ ”。本義表示佳肴。
宜★常◎常
yí表意,甲骨文、金文象肉在俎(zǔ)上之形,《说文》古文字形稍变,小篆有简省,隶定为“宜”。本义表示以肉祭祀神灵,假借为适宜、合适,由此引申为适宜的事或办法、适宜于、应当等。 【辨析】 ❶以“宜”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ì:谊。 ❷宜/谊/义 这三个字意义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是同源字。 宜yí (金) (篆) 会意字,金文为“且”内有“肉”,是一种祭祀时盛肉的器具。(参见“且”字条)可指祭祀。《书·泰誓》:“类于上帝,宜于冢土。”(注曰:“祭社曰宜。冢土,社也。”)也指煮熟可吃的肉。“弋言加之,与子宜之。”(《诗·郑风·女曰鸡鸣》)引申为应当、适合。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ì 谊
宜 (yí)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宜yí(8画)
  【提示】且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宜yí8画 宀部 (1) 合适: 相~|适~|权~之计|因地制~。 (2) 应当(多用于否定式): 事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