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庚季鼎,殷周金文集成2781,西周中期 用又右俗父𤔲(司)寇。
曶鼎,殷周金文集成2838,西周中期 寇曶禾十秭。
揚簋,殷周金文集成4295,西周晚期 ……眔(司)寇眔(司)工司。
司寇良父壺,殷周金文集成9641,西周晚期 𤔲(司)寇良父乍(作)爲衛(姬)壺。
虞司寇壺,殷周金文集成9695,西周晚期 虞𤔲(司)寇白(伯)(吹)乍(作)(寶)壺。
魯少司寇盤,殷周金文集成10154,春秋 魯少𤔲(司)寇(封)孫宅乍(作)𠀠(其)子孟(姬)朕(媵)般(盤)也(匜)。
侯馬盟書156:22,春秋 寇。
侯馬盟書195:4,春秋 寇。
二年邦司寇趙春鈹,珍秦齋藏金·吴越三晉篇211頁,戰國晚期 邦司寇肖(趙)春。 按: 从广,不从宀; 从戈,不从攴。
七年邦司寇矛,殷周金文集成11545,戰國晚期 邦司寇(寇)當。
古璽彙編65,戰國 司寇之鉨。
古璽彙編68,戰國 □□司寇。
古璽彙編7,戰國 高志司寇。
古陶文彙編4.50,戰國 左宫寇。
九店楚簡·五六號墓竹簡32,戰國 不瓋(利)以行(作)、 𨒙(蹠)四方埜(野)外,必無堣(遇)寇(寇)逃(盜),必兵。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1,戰國 上九: 𣪠(擊)尨(蒙); 不利爲寇(寇), 利(禦)寇(寇)。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外内無寇者。
漢印文字徵 寇喜之印。
漢印文字徵 寇䡃。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蠢爾葷育,萬邦作寇。 按: 从殳,不从攴。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至于文皇帝,方寇負固,猶未帥職,左提右挈,虔劉邊垂。
慈慶墓誌,北魏 值玄瓠鎮將汝南人常珍奇據城反叛,以應外寇。
崔懃造像記,北魏 盪寇將軍。
寇偘墓誌,北魏 寇偘,字遵樂,上谷昌平人也。 按: 部件“元”訛爲“示”。
元詮墓誌,北魏 正始之中,南寇侵境。
寇憑墓誌,北魏 魏故本郡功曹行高陽縣省兼郡丞寇君墓誌。
寇慰墓誌,北魏 魏故冠軍府長史寇君墓誌。
高盛墓碑,東魏 ……之寇,所在間出; 黄巾青領之妖,相望竝起。
寇嶠妻薛氏墓誌,北周 邵州使君寇公妻薛誌。
李思訓碑,唐 放逐勳舊,慰薦寇讎。 《説文》: “寇,暴也。从攴从完。” 金文从宀从元从攴,會入室持杖擊人之意。“元”或作“人”,或省作“兀”,或增“口”(侯馬盟書)。戰國時期,習見以“戈”代“攴”。石刻文字,“宀”或又寫作“冖”,“攴”换成“殳”,“元”訛作“示”。 曶鼎“寇曶禾十秭”用本義,强取也。“司寇”一詞常見,一般表示官職或複姓。 古時,“盜”、“賊”、“寇”意義有差别。寇通常指人群的行動,成群結夥、公開劫掠。外部或外族入侵,不以侵占土地爲目的,而以搶掠財物、人口爲目的的行爲亦稱寇。作名詞,成群的入侵者、搶掠者即爲寇。 或以爲甲骨文有“寇”字,然未爲定説。
寇★异◎异★常◎常kòu表意,金文、小篆从宀、元、攴,宀为房屋,元是突出了头部的人形,攴指手持器械,表示手持棍棒等在屋中对人击打施暴,隶定为“寇”。本义为劫掠、行凶,引申为入侵、盗贼、入侵者等。变体作“ ”。《异体字表》以“ ”为异体字。 寇kòu会意字,“元”为人,“攴”是手持棍棒。意思是手(又)持棍棒打家劫舍。本义为入侵,侵犯。《左传·文公七年》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kòu 蔻(豆蔻年华) 寇(kòu)从攴,从完。 【按】《説文》:“暴也。从攴,从完。徐鍇曰:當其完聚而欲寇之。”段玉裁注曰:“暴當是夲部之。 暴疾之字引伸爲暴亂也。从攴、完。此與敗賊同意。”其本義是入侵、侵犯。 寇 金文;篆kòu[完(意符)+ 攴(聲符)→寇(《説文》:“寇,暴也。從攴,從完。徐鍇曰:“當其完聚而欲寇之。”寇,古文像強盗闖進家門,以兇器擊家人頭部。盗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盗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無俾民憂。”(制止搶劫與暴虐,勿讓百姓受驚慌。) [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濕。”(既不怕土匪強盗,也不怕乾燥潮濕。) 《史記·秦始皇本紀》:“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寇宼;㓂kòu(11画)
【提示】⽁, 位于半包围结构内时,末笔捺改点。 *寇〔 〕kòu11画 宀部 强盗: 流~|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