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1 甲骨文 |
释义 | 1 甲骨文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有一个村庄,叫小屯。自古以来,这里居住着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那是100多年前的事了,他们耕地的时候,忽然发现在犁耙翻起的土块间,混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坚硬骨片,捡起来一看,不少骨片上都有些像是刀刻的道道,有的还带点暗红色。“刨到龙骨了! ”村里的人们都这么说。老人们还说这东西可以当药,磨成粉能治刀伤、打摆子什么的。于是大伙儿都去捡拾这种骨片,卖给城里的药铺。而一斤只能卖几文钱。 图9 《殷墟文字丙编》第368片摹本 文中的 “癸巳卜,争贞: 今一月不其雨”,是从反面卜问,与上文的 “今一月雨” 组成对贞。 这条 卜辞在龟甲的反面还有 “己酉雨。辛亥亦雨” (己酉日下了雨。辛亥日也下了雨),也属于验辞,与上连读。 但是,有许多的卜辞比较简化,不见得这四个部分都完全具备。 殷墟卜辞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殷商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说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例如,以卜辞中所见的商朝祖先、商王的名称、世系与汉代司马迁所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大型通史《史记》的有关记载相对照,大多可以符合,证明了《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同时,又可使用卜辞的记载,对《史记》一类史籍记载不准确甚而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这样就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更加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从卜辞中还发现了大量有关古代天文、气象及农业、畜牧业等科学技术的材料,例如武丁卜辞中就有好几次关于月食的记载:“六日[甲]午夕,月㞢(有)食”、“月㞢食,闻,八月。”“闻”就是“昏”,指月全食而天地昏黑。这些科技材料,对于各个相关学科的探讨与研究,自然也是意义重大。它们的价值,不但属于中华文明,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也有的甲骨文不是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例如有一种刻辞刻写的是把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60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图10)。这种干支表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查检、推算干支纪日的日期的谱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此外,在殷墟之外的一些地方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山西省洪洞县,山东省济南市,陕西省长安县、扶风县、岐山县以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后来也都陆续发现有甲骨文。 图10 甲骨文干支表 其中,在陕西岐山、扶风发现的甲骨文,叫做周原甲骨文。周原是这一带地区的古地名,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周原甲骨文,目前主要发现的是卜甲,共有300片左右。时代大致是从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这些带字卜甲,都是残甲,面积都只有现在通用的一分或二分硬币那么大。上面所刻的字体极为纤细,需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辨识,可谓世界微雕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图11 周原甲骨文摹本 图11是我们选取的周原甲骨文中字数较多的一条卜辞的摹本,释文为: 癸巳,彝文武帝 乙宗。贞:王其〔zhao招〕祭 成唐。鼎(贞):禦, 𠬝〔fu扶〕二母,其彝 血〔mu亩〕三豚三, 囟〔si斯〕又正。 全辞大意是:癸巳日,在文武帝乙的宗庙里举行彝祭。问:王隆重地祭祀成汤。举行御祭,用两个𠬝国的女性人牲,彝祭的牲血用三头公羊、三头小猪,可以贞问吧。 周原甲骨文的发现,是甲骨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扩大了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范围。无论是对西周历史的研究,还是对汉字历史的探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现在,经过初步统计,大约出土了10万多片甲骨。在这些甲骨片中见到的全部单字的总数,约为4600—4700个,其中所能确切辨认的,目前还不到1800字。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它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差不多同时,但是后面几种文字都早已消亡了,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现在使用的文字没有渊源关系; 只有甲骨文与现代仍在使用的汉字关系密切,可以说它是现代汉字的老祖宗。 甲骨文有不少字是容易辨认的。这些首先是表现自然界各种事物形状的字,叫象形字,例如: 有时把两个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一种较为复杂而抽象的意义,比如有几个与人的象形字有关的字: 从字, 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后头,是跟从的意思。 北字,两个人背对背,就是“向背”的背字的古字。 休字,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并字,表示两个人并排着站在一起(底下的一横划表示地平面)。 像以上这些“月”、“雨”、“木”、“人”等整个儿地由一个不能再行分解的形体构成的字,叫做“独体字”;而像“休”、“从”这些由一个以上(一般是两个)的独体字构成的字,叫做“合体字”。于是独体字“人”、“木”就分别成了合体字“休”、“从”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字的“部件”,好比一部机器的零件。当然也有的部件不一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字。这几个术语是我们以后经常要使用的,所以先在这里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再回到甲骨文。应当指出,更多的甲骨文形体具有与后世汉字不大相同的特点,否则就不会有将近2/3的甲骨文至今还不能辨释出来了。这些特点主要有: (1)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a 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牝”、“物”分别由牛、匕和牛、勿构成,两个部件左右、上下怎么搁置都可以。 b 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如: “牢”在甲骨文时代是关牲畜的地方,等于我们今天的牲口棚。表示关牲口的围栏,里头可以关牛,也可以关羊或马,因此(牛)、(羊)、(马)都可以成为“牢”字的部件。“逐”字在甲骨文时代表示追赶野兽,下边的或表示猎人的脚步,上边可以用(豕)表示追赶的是野猪,也可以用(鹿)表示追赶的是鹿。 c 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齿”字像牙齿的形状,上下牙可以多表示几个,也可以少表示几个,甚而只有下牙,没有上牙。“丝”字像两把束好的丝,有的圈数多,有的圈数少,有的带丝头,有的不带丝头。 部件笔画的繁简多少,对于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部件笔画由少向多发展的,叫做 “繁化”; 由多向少发展的,叫做“简化”。 d 部件的刻写方向可以有正反的不同,如: “即”字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旁边,采用跪着的姿势,在左边在右边是一样的。“尹”字表示一只手拿着一根笔,左手拿右手拿也是一样的。 (2) 甲骨文中有较多的“合文”,就是把两三个字挤着写刻在一个字的位置。例如: 周原甲骨文的形体,主要保留着作为中央王朝文化代表的殷墟甲骨文的特点;同时,由于也受到周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带来的影响,多少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在整个汉字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一批汉字的形体,是在周原甲骨文中产生或定型的,如后世常用的“城、夜、舍、则”等字,始见于周原甲骨文;“更、蜀、追、咎、逐、祠、师、贞、车、受、见、队、毕、庶”等字,比起殷虚甲骨文,有较大的变异,而当周部族夺取了中央政权后,这些变异的形体成为规范,为西周金文、小篆等所继承。因此,周原甲骨文在汉字演变历史中的作用,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较少圆转,就雕刻的精美来说,十分令人赞叹。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