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 ) 甲骨文合集5724,殷 貞勿巳(祀)。 按: 造字意圖尚待研究。或認爲象虫蛇之形; 或認爲字形象小子初生之形,突出頭大。此形卜辭多用作“祭祀”字。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巳, 女(汝) (昧)辰(晨)又(有)大服。 按: 用作句首語氣詞。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15,戰國 𧗟(道)之而巳(已)。 按: 用作“已”。此處爲句尾語氣詞。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1,戰國
(逾)(歲)不巳(已)。 按: 用作“已”。此處指停止、終止。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68,西漢 八年四月甲辰朔乙巳。
 漢印文字徵 狡胠巳。
 漢印文字徵 賈連巳。
 漢印文字徵 孔巳。
 永城梁孝王李后墓塞石,西漢 辛巳。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建寧三年六月癸巳,淹疾卒官,嗚呼痛哉。
 司徒袁安碑,東漢 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城令。
 正始石經《春秋》殘石,三國魏 癸巳,葬晉文公。
 胡明相墓誌,北魏 四月癸巳朔。 《説文》: “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凡巳之屬皆从巳。” “巳”甲骨文字形“ ”,有學者説是“子”的區别形體,象小子初生之形,突出大頭; 也有人説象虫蛇形。此形體在卜辭中主要用作 “祭祀”字,並不用作地支字。隸變後作 “巳”,用作地支字。
巳★常◎常
sì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胎儿或幼儿形(一说象爬虫形),隶定为“巳”。本义为胎儿、幼儿,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 【辨析】 以“巳”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sì:祀、汜∣yì:异∣yí:圯。 巳sì象形字,一说为像古代的农具耜,一说像母腹中的胎儿,如“包”字中为“巳”。一说,像个勾子,有继续的意思。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ì 汜(汜水,在河南省) 祀(祭祀) 相关链接 1.从有关汉字看,“巳”也是人的变形。甲骨文“包”字画的是孕妇怀子。腹中的子,楷书变为“巳”,谐“子”之声。“巷”中的“巳”也是“人”的符号。人们共居的小胡同称之为“巷”,古文字由乡、共、阝合成(见《正字通》),谐“乡”之音。另读hàng(巷道)。人们共同居住的水域称之为“港”,也可视为会意字。从巷到港,读音也是舌面音与舌根音之间的变化。“巷”,另读为“汞”,古韵在“送”韵,今上海呼“巷”如“弄”,方言合古音也。 2.“巳”与“已”也时有混淆。异(yì),《说文》:“举也,从廾,已声(羊吏切)。”圯(yí),亦以“已”为声符。 3.己、已、巳三个字形相似,字源说法各有不同,但都可作为人的符号。 巳 (sì)詳里切。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