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幸福 源自于无福与不幸
释义

幸福 源自于无福与不幸

(篆)



(甲)


其实,任何幸福的到来,首先是公众利益的到来与满足,是全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国家权力的正确与有效行使,对国民来说才是真正的、最根本的幸福。在当今世界的东方,“小康” 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幸福的代名词。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和赵伯充团练》诗句所期待的那样: “醉乡乃是安身处,付与升平作幸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真乃是苍天有眼,在五十六个苦难的民族头顶上,终于是福星高照了。
“幸” 字的产生,源于不幸,正如 “福” 字的产生,来源于无福一样。
幸福,是常人的永久话题,也是个敏感的组词,尤其是在当今幸福之世,炙手可热,谁都可以“寥廓江天”地一番。其实,无幸福的人,在常言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无言幸福。
幸福,虽是个抽象概念,却十分惹眼,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个红火的主儿。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给所有生命提供强烈的向往与无尽的求索。它既可抚慰生命的伤痛,又可填补生命的缺憾。它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给人以愉悦之情与亲切之感。
幸与福,这两个字的字义,演绎到今天,恰如当代演艺名星,不仅追星族穷追不舍,而且出场率也频频走高。其实,幸福是实有的,也是虚无的。幸福人人都有,分量不一,全都藏在各自生命的深处。幸福也是一种精神资源,用则受益,不用则废。
幸福不愿与苦难搭界,但却往往与苦难互为因果,甚或形影不离,相反相生。幸福,把个世界摆弄得诡秘多变,五彩缤纷。然而,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境,其实我们有时并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审视幸福的眼睛和感受幸福的心灵。
幸福,最忌讳攀比,它从来都是知足者的专利,与贪得无厌的人无缘。一旦遇到幸福的造访,得用平静的心境去迎接。因此,幸福是心境的平衡,而不幸则是心境的失衡。幸福总是紧跟着有幸福感的人,对幸福视而不见,感而不觉的人来说,永远都无幸福可言。别以为这是鲁迅笔下的阿Q再现,是“精神胜利法” 的翻版。须知,“精神胜利法” 就是对精神价值的高度自信,它往往可以使人充满自豪感。
幸福观,既是触及人生根本的哲学概念,又是人生必备的重要理念。它是人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它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有价值的生命。
幸福很抽象,抽象得像一只飞舞的蝴蝶,很难捕捉;同时也很具体,具体得像肚子饥了的一碗现成饭。因此,幸福是一种感觉,心里无 “福” 的人永远没福,眼中无“福”的人却到处找福。幸福总是跟随着有幸福感的人。远古人对幸福是何感受,请看古字形。


幸,从不幸的怪圈中向我们走来。不信么?有古字形作证。
小篆的 “幸”,从夭,从屰,为会意字。夭,甲骨文、金文写作 “”, 像人甩开两个臂膀, 大步流星的样子。“屰”,是 “矢” 在甲骨文、金文时的倒置。“矢”为箭,倒置是箭矢落地的标意。小篆的 “幸” 全字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当箭矢来临的那一瞬间,由于身躯的快速反应和灵活摆动,使箭矢落地。中箭落马,乃为不幸;箭头落地,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幸”,从此就是这样大步流星地跨入人世,并立即被一张张笑脸迎接有加。
幸的本义是幸存,幸免,幸运,侥幸,不幸中的万幸。从本意引申有:
(1)逢凶化吉,《左传·僖公十五年》: “韩简退曰:‘吾幸而得囚。’”
(2)不幸,《论语·雍也》: “不幸短命死矣。”
(3)喜庆,柳宗元《骂尸虫文》: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4)希望,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 “幸勿阻我也。”
(5)宠爱,古代帝王对某嫔妃的偏私,《战国策·楚策》: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如得幸,宠幸,幸临等。
(6)帝王到某处去,《汉书·武帝纪》:“行幸甘泉宫。”杜甫《咏怀古迹》之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如巡幸,游幸等。
(7)喜悦,《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如幸喜、欣幸等。
(8)希望,《楚辞·九辩》: “霜露惨悽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说文》按小篆形体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幸,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许慎析形正确,但释意不免牵强。
楷书❶的“幸”,是小篆形体的隶变。楷书
❷的“幸”,是进一步文字化的处理,将小篆和楷书❶上端的 “大”(即人)讹变为 “土”,并与楷书的 “㚔”(音聂, 是甲骨文时代的一种刑具,相当于现今的手铐)发生混淆,从此便制造了一个汉字释解中的小小麻烦。于是,“幸”便有人这样解释说:“帝王的阳具似手,被宠妃锁进了似梏的阴户里,然后双方齐叫 ‘幸福’。真不知帝王是自由人呢,还是另一种囚徒。” (《世民解字(1)》 157页。赵世民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一位连“幸”的音读都尚未弄准的学者,却在那里绘声绘色地说起“幸”来,这无异于对庄严汉字庄严的亵渎。当然,在甲骨文出土后一百多年的今天,汉字的重新释解呼唤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到来,但是毕竟是从先秦以来至少两千五百多年研究基础之上的 “齐放” 与 “争鸣”。不顾“基础” 的 “放” 与 “鸣” 还是悠着点好。
福,人们一般理解就是幸福,而幸福往往也是一种感觉。人们对它的感觉如何,这要从 “福” 的字理上去寻找。让我们首先还是去寻找原始人的那种感觉吧。
甲骨文的 “福”,是由双手(廾)举 “酉” (盛酒的樽), 向 “示” (即 “丅” 祖先神位)上洒酒, 酒滴四溅的、具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福”,殷墟卜辞用作祭祀名,“子渔疾目,福告于父乙。” 子渔,商王武丁之子,是说子渔眼睛生了病,以祭祀的形式祈求武丁父亲小乙的神灵赐福。也用作用牲法,“其佑祡于父丁福一牢。”牢是牛经过特殊饲养后作为祭祀的牺牲享牛。是说用烧柴焚燎和宰杀牢牛作牺牲祭品的祭祀形式,向父丁(祖庚、祖甲称生父武丁)神灵祈福。
“福”,父系家庭出现以后的造字。读者诸君,请莫要忽视汉字中的 “示” 字。 “示” 在甲骨文中为 “丅”,是祖宗之 “祖” (⊥)的倒置,是祭坛上供奉的主体,是祖先神灵在人们意识中的再现,汉字中尽管它以偏旁参与组字,但都具有神圣、神秘、祭祀、祈求、祈祷的意蕴。“示”,是男性生殖崇拜意识的固化。“示” 是通神的。
甲骨文❶的 “福” 它的取象是在 “广” (音掩,房屋的标意)下,双手高高捧起盛满酒液的酒具,将酒液向祭祀的神坛洒去。甲骨文
❷的“福”简化了房屋的标意,其含意未变。福的原始造意是祈福,是通过对祖先神灵的祈祷,求得心理上某种欲望的实现。是祈福,即祈求幸福,而并非得到和享用幸福。实想,这祈福的酒给神间的神灵喝下去,神灵一高兴,就会赐福于人。岂不知神间和人间一样,“神灵” 往往也是吃拿卡要的主儿,它总是 “高兴” 的机会不多,因此“幸福” 也就与人远离。祈福是一种公共场合公开的集体行贿,即使贿赂通了人神,幸福也未必能够降临于祈福者的头上。
幸福总是与苦难不愿搭界,在那残酷的生存环境下,提供给生命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风刀霜剑,猛兽危害,疾病死老,人的生存实在不易,活着的人有说不出的无奈。祈福不过是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恰如今人买个“福” 字,倒贴在家门之上,自作自画地以为 “福到了”一样的自欺和一样的需要。
金文的 “福”,与小篆、楷书形体一脉相承,比起甲骨文来,已脱离了象形韵味,归于形声字的轨道。从示,从畐,畐亦声。“畐” (音伏)《说文》: “满也。” 这时的 “酉” 已经不是盛酒的器具了,已从酒具的形状中分化出了一个 “畐” 字来,是盛满了酒液,还是装满了五谷,得去向许慎请教。无论是盛满了美酒,还是装满了粮食,“畐”都是充实美满的象征。“福”,一边有“示”这个保护神的护佑,一边是充满酒食的酒缸粮囤,一看就知道是个 “福如东海” 的景象,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它的存在,个个自然准会坠入福海。
“福” 的本义是,以祭祀的形式祈求福临,《左传·庄公十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从本义引申的有:
(1)与祸相对,《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谚语: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林觉民《与妻书》: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以己之祸,换人之福。老子《道德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古称富贵寿考等为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3)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 “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 “福物”、“福胙” 都是祭祀所用酒肉牺牲品的称谓;祭余之酒称福酒;道家称祭祀用的食品为福食。
(4)旧时妇女行礼致敬称福。如说“妇人向前福了一福”。
(5)幸福,《国语·晋语四》: “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是以做好事,换取幸福的降临。
(6)保佑,《易经·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是说鬼神之道是损害盈满而福禄谦卑的人。古时将神灵的护佑称福力,汉焦延寿《易林·坎》:“独蒙福力,时灾不至。”
(7)古代称木星为福星,唐李商隐有诗句: “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8)恩泽,宋代理学家张载《西铭》: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 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甲骨文时人们对 “畐”、“福” 的各种契形。


从远古时代的洒酒祈福,到如今的“五福临门”,中华民族利用几千年的时空,打造了一个系统的、浓郁的、民族特有的“福文化”。幸福,也与时俱进,与人各异,时代不同,不同处境的人,对幸福的内容和要求也很难一致。有人说,看山是福,观鱼是福;有人说读书是福,休闲是福;有人说行善是福,吃亏是福;有人说健康是福,家和是福等等,都有道理,也都因人而异。什么是 “福” ?清初文人张潮在他《幽梦影》中的感受是: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 有力量济人,谓之福; 有学问著述,谓之福; 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有多闻谅之友,谓之福。” 同时还说: “文名可以当科第,俭德可以当财货,清闲可以当寿考。” 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的幸福观。然而,幸福总是现成的,过去的幸福称“回忆”,未来的幸福叫 “期待”。而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就是本人的眼前之福分。
幸福,源自于不幸与无福。“幸” 是古人主动的随机反应,逢凶而化吉; “福”是古人被动的愚昧祈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现代人终于明白了,幸福的到来,不是向神灵的祈求,而是伸开双臂去拥抱天上的掉落。幸福是唾手可得的接取。
其实,幸福不仅与贫富无关,而且 “幸” 与 “福”不是一回事,“福”或许更现实一些,而“幸”则不然。“幸福”,顾名思义,是侥幸得来之福。宁可视作虚妄,也别当作受用。幸福是一股微风,总是在你不经意追逐的情况下悄然而至。在这个物欲横流、诱惑遍地、浮躁不安的世界里,守住自己宁静的心态便是守住了的幸福。
楷 书的 “福”,楷得也不错:人人有地种。楷出了几千年封建社会人们对幸福的一种理念与追求。其实,任何幸福的到来,首先是公众利益的到来与满足,是全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国家权力的正确与有效行使,对国民来说才是真正的、最根本的幸福。在当今世界的东方,“小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幸福的代名词。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和赵伯充团练》诗句所期待的那样:“醉乡乃是安身处,付与升平作幸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真乃是苍天有眼,在五十六个苦难的民族头顶上,终于是福星高照了。


甲骨文字部首。商代,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