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弃充 分母与分数值的定理
释义

弃充 分母与分数值的定理

帝王 “宠” 子是养在深宫以内,播下的当然是龙种,而收获的未必就是龙,或也是一条虫; 平民“充”子是顶在巅峰以上,释放的是一种溺爱,而得到的未必就是爱的回报,或也是一个逆(倒)子。

尽管甲骨文、金文未见“充”字,但相信“弃”和“充”都是比较古老的造字。弃与充同出一个生活原形,而又是字意截然不同、词意相反的两个字。
弃,是个最值得人们惋惜的字,人生一世常有被抛弃、废弃、舍弃、厌弃、放弃、丢弃、遗弃的可能。但是,远古时代的一位先民,却从抛弃的婴儿中捡回了一个王朝的祖先“弃”,同时也捡回了一个以“弃”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充”作宠爱幼子“宠”的本字,却丝毫没有“宠” 出个什么名堂来。
甲骨文的“弃”,从“子”从双手,从“其”,其也声,三部分构成,为形声兼会意字。像双手执簸箕抛弃婴儿之状。上为“子”,是婴幼儿的标意,子旁三个小点,乃为动感状态或血污未干的标意。中是甲骨文“其”字,其为箕的初字,箕即当今农村使用的簸箕。下部是人左右两只手的白描,全字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双手抛弃婴儿。


弃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弃字的人文色彩也相当有趣,它所折射出的是华夏民族很长一段历史。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 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 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太史公司马迁在这里所讲述的这一个故事,其中揭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姜原弃子之时,正处在母系族落向父系氏族部落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突出矛盾集中表现为后代归属的复杂问题上。姜原虽然三弃三收,其子后稷最终还是归属于有熊氏父系姬姓氏族。后稷长大以后成为姬姓父系氏族的第一位首领,也被奉为周人的父系鼻祖。后稷虽为父系祖先,而“后稷”之名还是继承和沿袭了母系社会对部落酋长的称谓。看来这“弃” 字还是个跨时代的字,它标志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它送走了一位老太婆,却又迎来了一个小伙子。当然一种社会向另一种社会的过渡,并不意味着刀割斧切,而作为这一段历史当用一个 “弃” 字去缩写。
金文的“弃”更为有趣,从“倒子”从“双手”从“衣”,衣也为声符,是会意兼形声字。“衣”即为胞衣,是在象征人的胯下部位,造字者是要着意给人们创造一个妇人产子后又弃子的印象。小篆的“弃”是沿袭甲骨文的形体,虽然“其”形有些讹变,但倒子之形和下边一双手以及“子”身的原标意为血污的三个小点仍然存在。繁体“弃”字,隶变后上从“倒子”,中部原本的“其”讹变为“世”,下部的双手也讹作“木”,到了唐代朝廷讳“世”,为了避唐王李世民之讳才变作用双手(廾)倒子的 “弃”。
弃,作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地处周族部落发祥地的陕西岐山、扶风周原一带,孩子生下来刚过满月,就一定得抱去女家养育一段时间,但不作“弃”名,却叫:“挪窝”,据说这样做有利于娃的成长。
“充” 甲骨文、金文未收,但它仍是个古老的字,可以与“弃”相比叙。小篆的“充”从“倒子”从“儿”(人),是人耍弄婴幼儿的会意字,是“宠”字的姊妹篇。“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诗句)怀抱娇儿,心满意足,一种怜爱惜罕,情不自禁地喜悦情状油然而生,双手捧起来作一番抛扔之状,或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作一些宠爱的动作也是常有的现象。造字者抓住了常人的这一生活细节,便创造了一个“充”字。“充”就其生活原形与造字理据,它既是动词而更多的表现为人的一种充实满足的心境和喜悦惬意的心情,故也为形容词。古代祝贺友人生子雅称“充闾”,苏东坡还有“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的诗句呢。“充”的本意是人面对婴幼所表现出的一种喜悦心情和类似溺爱的动作,因此,作为形容词“充”有满足、充实、充沛、充盛、充盈等引申之意。然而“充”只能是平民的作为,而“宠”则是皇家的专利,须知在封建社会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宝玉出走,袭人裸居”的“宠”字,甲骨文时就有了。然而可曾知否,帝王“宠”子是豢养在深宫以内的,播下的当然是龙种,而收获的未必就是龙,或也是一条虫; 平民“充”子是顶在巅峰以上的,释放的是一腔溺爱,而得到的未必就是爱的回报,或也长成一个逆(倒)子。这大概就应了分母与分数值这样一个定理: 充子好比分母,结果好比分子,分母愈大,分数值就愈小。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