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弋夷 抱琴行吟 弋钓草野 |
释义 | 弋夷 抱琴行吟 弋钓草野(甲) 汉字是形、音、义相统一的符号系统。但是,它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它的“出身”越来越陌生,因此就难免发生形义脱节,出现义非所形的情况。这种张冠李戴,阴差阳错,就发生在本文要详的 “弋” 与 “夷”身上。 “弋” 与 “夷” 是两个信息量颇大的古汉字。 “弋” 与 “夷”,同是狩猎时代的造字,同为 “一”字韵,虽然同声同源,但意域有别。 汉字是形、音、义相统一的符号系统。但是,它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它的“出身”越来越陌生,因此就难免发生形义脱节,出现义非所形的情况。这种张冠李戴,阴差阳错,就发生在本文要详的 “弋”与 “夷” 身上。 甲骨文❶的 “弋”,像下端尖锐的带杈的木桩之形,桩下一短横是休止符,标意此木桩并不很长。再下边的形似三角是甲骨文倒写 “土” 字,是个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土” 在这里有两种用意: 一是标意木桩下边是土,二是标意木桩已楔进地下,因为 “土” 在甲骨文时代是男性生殖器的标意符号。 甲骨文 ❷的 “弋”,带杈的木桩稍有简化,这是木桩翻过来将梢头插入土中的样子。下端是个“土”、“日”合体之形,最能体现造字圣人奇思妙想的还是甲骨文 ❸的造形,弋在上从 “日”,从 “土”。“日” 在这里是动词,有两种标意:一是因人们插弋入土用猛力时往往要带一声“日——”。二是弋插入土中有如“日”的蕴意。 甲骨文 ❹的“弋”,对上述三形做了一番改进,“土”、“日” 等符号全部删夷,给木桩的中部又增加一横,这一横或许是扎绑在木桩身部的横木,是木桩插入土中时脚部助力的地方。也是个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甲骨文 ❺的 “弋”,是殷墟甲骨文第二期字形,像一个小头朝下插入土中的带杈木橛。“弋”,殷墟卜辞用作田猎,“田弋,往来亡(无)灾。” “田弋”很可能是用弋的功能去捕捉鸟兽。 金文❶的“弋”,是甲骨文 ❹的形状;金文 ❷的“弋”是从金文❶演变而来。小篆的“弋”,是作了艺术化的文字处理,离谱得八只眼睛也看不出来木桩的原型。楷书是按金文 ❷的形体隶变而来。 “弋”是什么东西?许慎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弋,橛也。象析木斜锐者形。从厂,象物挂之也。”许慎的释义是正确的,但析形是错误的,因为他压根儿就没见过甲骨文、金文,是按小篆形体所作出的判断,从殷都朝歌的甲骨文到许慎时期的小篆,中间相隔了大约一千三百年,汉字在这一千多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是无从得到参照的,能不出错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 “凡竖木而短者而皆得曰橛。” 弋牧时的弋。弋是用来系拴家畜的。(梢头朝下) “弋” 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按许慎所说的像析木斜锐者,橛也。橛,至少应该有以下三种用处: 一是拴系(应读ji)家畜家禽猪、狗、羊、鸡、牛马等的木桩,也即木橛。郑玄谓: “弋者系牲者也。”唐陆龟蒙《江墅言怀》:“汀洲藏晚弋,篱落露寒春。” 这里的弋有系拴之意。《尔雅·释宫》: “鸡栖于弋为榤。” 汉字构形中最能体现这种蕴意的是风筝的雅称,“鸢” (音冤)。鸢(风筝),是“弋”绳拴系着一只正在空中展翅翱翔的“鸟”,即使它能 “飞” 到天上,也不能摆脱 “弋”对它的限定。 弋的原始形状 二是狩猎时用以擒兽布网的木桩。汉扬雄《长杨赋》: “椓巀嶭而为弋,纡南山以为罝。” 从捕兽又引申有获取之意,《管子·侈靡》:“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如弋取功名。 三是弋还有点种双子叶植物,如豆类作物时用以在湿地插入出小洞,然后将种子置入,这样做不致因土壤板结而缺苗。 有字书释 “弋”: 是以绳系箭而射,或说是带绳子的箭,这是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延续了几千年的错误解释。试想,楔在土中的木橛(或木桩),怎么能与带绳子的箭连接在一起呢?它虽然有时也系有一截绳子,那是用作拴系家畜家禽的,与以绳系箭而射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弋与空中飞鸟无涉,更何况用系有矰绳的箭矢射空中飞鸟是有 “夷” 来作标意的。这种讹传与蹩脚的解释,连有些典籍和一些文人雅士也跟着莫能脱离人云亦云的泥淖。陆游就有“忽忆江湖泊船夜,号鸣避弋闹群鸿”的诗句(《东斋夜兴》),也误将“弋” 作为带绳子的箭去使用。 稍头朝上的弋 后来,“弋” 的木橛之意被 “杙” 所代替,“弋” 一般只作为组字部件而存在。汉字中凡从“弋”所组构的字如代、式、忒、弐、弌、黓、轼、弑、贰、、必等,以及由 “必”所组构的许多汉字均具有固定、限制的意域。 其实 “夷” 才是带矰绳箭矢的标义符号。 甲骨文❶的“夷”,是个带有象形韵味的会意字。像“矢” 系拴着一条长长的绳子,“矢” 即箭。甲骨文 ❷的“夷”,与❶无大的区别,只是在箭头的描画上更加形象。金文的 “夷”,从象形向文字书写化前进了一步,系拴箭矢的绳子仅缠于箭的腰部,但象形韵味仍然存在。小篆的 “夷”,讹变为从 “大”,从 “弓”,其象形韵味基本消失。楷书形体是由小篆而来。 夷的本义是带绳子的箭,用以射猎发出后再次收回。它的本义后来被 “矰” 所代替。 夷在 “文坛” 上应用的倒是它的引申之义: (1)有杀、灭之意,《史记·李斯列传》: “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2)有创伤之意,夷是“痍”的本字,《易经·明夷》:“夷于左股。”《左传·成公十六年》: “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夷即箭,夷伤也即箭伤。 (3)夷作为动词是射猎,故将被射猎的对象也称作“夷”,《尚书 · 禹贡》: “岛夷皮服。”马融云:“岛夷,北夷国。”郑玄云:“岛夷,东方之 民。”《礼记·王制》: “东方曰夷。”夷,自东周以后多用来指对中原以外各民族的蔑称,如“四夷”、“九夷”。《左传·昭公十一年》: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夷” 本为带矰绳的箭·古代射猎图·战国壶。 (4)夷,既对东方民族的蔑称,故又引申出傲慢之义,《荀子·修身》: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夷的本字是个象形字,其形为 “”, 像人跽踞臣服之形) (5)夷,作为动词也具削平、平坦之意,《老子》:“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左传·成公十六年》: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史记·项羽本纪》: “遂北烧夷城郭宫室。” (6)夷作为行动,其射猎收获又可产生愉快之义,《诗经·郑风·风雨》: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夷,悦也。 (7)夷既是一种杀伤行为,也有陈尸的意境,《礼记·丧大记》: “男女奉尸夷于堂。”古代凡有关处理尸体的事都称夷: 陈尸盘叫夷盘; 床叫夷床; 衾叫夷衾。 弓矢在铁器没有出现以前的时代,是一种具有很强杀伤力的武器,它是人的双手的延伸,恩格斯说: “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18—19页)弓箭后来不仅用于射猎而且也用于战争,其质量要求之高,用量要求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作为“箭”(矢)一般是用较为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古人为了不使射出的箭被猎物带走,就又发明了一种称作 “矰” 的箭。矰是 “夷” 原本造意的标示。矰,字书解释: 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矰,从矢,从曾,曾亦声,为形声兼会意字。“曾” 是 “增” 的古字,曾与增具有相同的意域,“矰”是“矢”可以增加利用次数的标意。传说中黄帝时代有个叫夷牟的人是箭矢的创造者,他可能就是专门制造带丝绳箭矢的第一人吧。 看来“夷”是带绳子的箭,无论从字形还是字意讲,都是毫无疑义的。作为动词的夷,又有射猎的意域。如果此论成立,那么就有理由怀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的 “弋凫与雁” 乃为夷凫与雁,陆游的《闻雁》诗句 “不知重云外,何处避毕弋” 就得改为 “何处避毕夷” 了。 如果“弋”有弋牧寓意,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 的话,很能概括本人目前所做的拙事。不过,“抱琴行吟” 办不到,“弋钓草野”虽能沾上一点边,但未必一定能够做好。 汉代瓦当,骑射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